教育|把学习的责任与收获还给孩子自己

内驱力是一个人能够坚定目标、克服困难、自主成长的内动力 。 在教育中 , 培养和提高孩子内驱力 , 是帮助孩子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基础性工程 。 然而 , 在现实中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形成必要、足够的内驱力 , 仅凭外在的约束或激励来驱动自我 , 往往造成自我发展的不可持续和不稳定 。 怎样呵护、提升和维系孩子的内驱力 , 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探索 。 为此 , 本期特别邀约几位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研究者 , 从理念到操作谈谈孩子的内驱力培养 。
——编者
把学习的责任与收获还给孩子自己
文|申子姣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 拥有自己的想法、感受、愿望和需要 , 要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 , 需要更多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 。

教育|把学习的责任与收获还给孩子自己
文章图片

在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之前 , 请家长们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您是怎样知道孩子缺乏甚至没有“内驱力”的呢?您判断的标准是什么?答案可能有:孩子写作业特别拖拉 , 从不主动提学习的事 , 对于上学没有兴趣 , 甚至苦大愁深地不愿意去上学……但是这些就能说明孩子没有内驱力吗?可能未必见得 。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视角来看 ,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追求向上的心 。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也提出 , 每个人都有学习的内驱力 , 并且进一步划分了学习内驱力的三种类型 。一是认知的内驱力 , 即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 , 表现为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 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 即把学业成就看作赢得社会地位的需要 , 表现为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荣誉感 。 三是附属的内驱力 , 即为了获得父母、老师或同学们的赞许和认可而努力的需要 , 表现为孩子的归属感 。
那么 , 既然每个人都有学业的内驱力 , 不主动学习也并不代表没有内驱力 。 接下来需要家长们思考的是:是什么阻碍了您的孩子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呢?通过努力学习 , 孩子有没有获得以上这些需要的满足呢?
比如 , 有的家长严格限制孩子学习课本以外知识的时间 , 限制了孩子认知需求的满足 , 给孩子留下一种被迫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的感觉;有的在表面上说“无所谓”的孩子 , 也不是不想成功 , 不想获得社会地位 , 而是害怕自己努力之后 , 仍然会因为没能取得好的成绩 , 而被看作不聪明的孩子 , 担心自尊心受到打击 , 宁可放弃努力;有的孩子本来是愿意学习的 , 但家长总是在自己开始行动之前 , 就不停地催促 , 反而给孩子增加了对学习的反感;对于有些成绩本来不错的孩子而言 , 在努力程度上其实也常有纠结 , 因为他们一方面享受着来自他人的认可 , 另一方面又很不喜欢自己取得的好成绩被当作家长炫耀的资本 , 因为这样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被展出的商品一样 , 让孩子感觉自己的学习更多是为了家长的面子 , 与自己无关 。 成绩被拿出来炫耀还会带来一种隐忧 , 就是“假如有一天 , 我没有了光鲜的成绩 , 就会一文不值” 。
因此 , 家长们要在相信孩子本身就有内驱力的基础上 , 把学习的责任和收获 , 都还给孩子自己 , 在了解孩子状况的基础上 , 提供必要支持 。
01
首先 , 家长要澄清责任 , 增强孩子的自主性 。
当家长对学习的态度比孩子更着急时 , 就会出现责任转移的现象 , 即孩子心理上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为家长而学习的 。 家长看到孩子被动和拖拉时 , 自己要先冷静下来 , 往后退一步 , 让孩子认识到学习、写作业是他自己的事 , 写不完作业所造成的后果 , 也要由孩子自己来承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