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语言的哲学内涵与课程思政意蕴( 二 )


语言教学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 语言的教、学、用需要充分考虑社会背景、文化习俗、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语境影响以及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受教育程度等 。 首先 , 课程内容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提升语言技能、构建认知框架的关键 。 其次 , 认知能力是学习者有效获得知识、提高语言技能的基础 。 再其次 , 语言学习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 , 并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 , 语言技能、主题内容、认知能力三者互为保障、相互促进 。 最后 , 无论是语言习得、思想交流 , 还是认知框架构建 , 都离不开对文化的习得 。 基于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及语言习得的内在规律 , 语言类学科课程思政应更加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
第一 , 语言类学科的课程思政应该从学科教育的全局入手 , 完善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 , 反思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 , 从语言类学科的特点出发 , 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语言类学科的整体教育 。
第二 , 作为核心学习任务与语言技能习得的载体 , 加入了思政元素的授课内容应在主题的深度、广度等方面做到统筹兼顾、多方并重 , 兼顾思想性、实用性、经典性、育人性 , 要与时俱进 。
第三 , 语言类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强调课堂任务设计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 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 切忌教师“一人堂” 。 课堂任务设计要兼顾思政元素内化与语言技能提升 , 明确具体训练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对应 。
第四 , 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较强的教学能力以及高尚的思想品格 , 将育人的价值内涵内化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涵 ,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养 , 使之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 。
(作者单位系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23日第8版
作者:高璐璐 陈红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