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成为“第一学科”?北京这些学校的体育运动有了新变化( 二 )


对于项目的增加 , 其实很多学校早已开设了相关课程和活动 。 广渠门中学 除了开设自主体育选修课 , 每周还有包括篮球、足球、排球、跆拳道等多个项目的选修课 。 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 , 每周5节体育课 。 据学校校长李小平介绍 , 学校推出了“311”体育教学模式 , 即5节体育课中 , 3节由体育教师任课 , 确保完成国家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1节由专项体育教师任课 , 在各年级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健美操专项课教学;1节由班主任负责组织进行“绳梯”素质训练课 。 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 每周5节体育课中有两节做特色项目教学 , 包括足球、篮球、排球、轮滑、滑冰等 , 学生六年级毕业时将会掌握10~12项技能 。 北京中学也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体育课 , 体育教研组组长王芳 算了算 , 平均每天她至少要上三种不同项目的体育课 。 学校提供的丰富体育供给 , 让孩子从小学到中学的体育课都是量身定制的 。
对于今后如何更加高效地开展高质量的体育课 , 于素梅认为 , 增加选择性专项运动测评项目设置后 , 原有授课形式若不进一步优化和丰富 , 就难以满足学生的专项运动学习需求 , 专项运动能力的选项考试也会直接受到影响 。为此 , 她建议 ,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要考虑拓展“体育选项走班制”新的形式 。 这种形式更能激发并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 , 促进学生尽早掌握1~2项运动技能 , 也有助于取得运动能力测评的好成绩 。
评价变了 增加过程性考核积累
此次《方案》的一大特点就是增加过程性考核积累 , 体现中小衔接 , 带动和督促孩子从小坚持锻炼 。 比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分别在四、六、八年级 , 贯穿了学生九年义务教育 。 任晨健认为 , 《方案》更注重学生过程性考核的向下延伸 , 从小学到初中全学段贯穿 , 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全学段提质 , 也培养了学生从小参与体育锻炼、热爱体育锻炼 , 把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持续终身 , 形成长效机制和贯通渠道 。
学生的成长是全链条的 , 体育锻炼和体育技能的培养也应该是贯通培养的 。在这方面 , 部分一贯制学校已经做了探索和实践 。 花市小学和广渠门中学是从2014年起结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 。 这一办学特色也为学校的体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 据广渠门中学校长李志伟介绍 , 学校进行九年一贯体育课程的改革 , 通过顶层设计 , 更加注重长链条培养 , 把课程建设纳入到学校以“奠基、广博、卓越”为梯度进阶的“1﹢N”生长型课程体系当中 。
张丹是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的一位体育老师 , 他从中学轮岗到花市小学 。 得益于之前在中学任教 , 所以张丹非常重视中小衔接问题 。他带领附小教师与中学教师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 提升科研能力 。 “在这个过程中 , 两个学段的教师相互了解相互帮助 , 增强了沟通与协作 , 也为学生九年一贯的持续培养提供了保障 。 ”据张丹介绍 , 学校在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之外 , 每学期让学生额外学习一项运动技能 , 形成常规体育“基本素养﹢专项技能”学习的模式 。 这样通过六年的学习 , 学生既发展了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 , 又可以学习10~12项运动技能 , 同时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
组织者变了
组织体育活动不再是体育教师专利
在日前各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中 , 采访人员发现 , 除了体育老师 , 更多老师和班主任也加入其中 , 组织体育活动不再只是体育老师的专利 。 无论是大课间跑操 , 还是课后三点半 , 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到体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