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在“人皆可以为作者”的时代,为什么要教大学生写作?



汉语|在“人皆可以为作者”的时代,为什么要教大学生写作?
文章插图

写作能力培养是大学本科教育的要务之一。在本科教育中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准确地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日益成为通识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当下在不少综合性大学,写作课已成通识教育中最重要的必修课之一。
在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看来,在人当下这个人皆可以为作者的时代,大学写作教育具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普遍意义在于:使人们发表在电子媒体上的文字更理性;强化理性思维必需的概念工具;培育“不论证则无知识”的知识观。这其中的每一点,都与我们当下的人才培养密切相关。
——编者
正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说,印刷媒体的出现扩大了读者的范围,而数字媒体的出现则扩大了作者的范围。套用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说法,数字媒体的时代可谓是“人皆可以为作者”的时代。如果说,过去教育实现其社会启蒙使命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公众的阅读能力,那么在当下,教育为了实现其社会启蒙使命,必须把提高公众写作能力,置于更重要的位置。
汉语|在“人皆可以为作者”的时代,为什么要教大学生写作?】加强大学写作教育的重要性,其重要性从以下几个方面也许可以看得更清楚。
普遍提高人们在电子媒体上发表文字的理性水平,大学有更大的责任去承担
“写者”只有找到“读者”,才能转变成“作者”。
但是在数字媒体时代,这个转变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经过“编者”的中介,不用跨过印刷媒体时代通常所设的写作能力门槛了。其结果,往往是“写者”直接就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从而原先基于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之间区别的另一个重要区别,专门商谈与日常交谈之间的区别,也就逐渐淡化了。
专门商谈因其具有较高程度的反思性,并不能被日常交谈轻易取代。专门商谈相对于日常交往,具有更高程度的反思性。专门商谈通常用书面语言表达,而语言的书面形式会赋予语言表达以一种超越特定时空的公共性。
思想一旦用文字而不是口语表达,并通过文章和专著发表出来,就超越了特定时空中“听者”的范围,从而面向不局限于特定时空的“读者”;这些读者相当于直接的“说者”和“听者”之外的第三个论坛;对于用书面语言的发言者来说,这让他能听到每个相关的发言;所有有兴趣者(有利益关联者)也都能加入这个论坛,在其中表达和听到相关发言。关键是,在这个论坛上,言论的论据表达会更精心,也会经过更仔细推敲并受到更严厉质疑,进而让相对来说最具说服力的论据,有望在诸多论据或理由的竞争中最终胜出。
印刷媒体时代基于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之间区别而出现的这个局面,亦即语言表达之反思性程度与语言表达之公共性程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数字媒体时代却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许多既缺乏专业依据、也未经严肃思考的观点,现在是可以在网络上轻易发表,往往是“作者”越诉诸个人情绪和特殊利益的文字,“读者”越容易给予密集而热情的旁观;文字越不具有反思性,就越具有公共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要在语言交往的反思性程度和公共性程度之间重新建立正相关关系,除了普遍提高人们的阅读能力,还要普遍提高其写作能力,进而普遍提高人们在电子媒体上发表文字的理性水平。
在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阶段,通过教育而普遍提高人们写作能力的这个任务,大学显然有了更大的责任去承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