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认为,与说清楚知识的充分条件相比,说清楚知识的必要条件更重要。JTB知识观哪怕未能完全确定“有论证就一定是是知识”,但它只要它能确定“不论证则无知识”,就能帮助我们避免把知识与意见和信念混为一谈。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大学教育,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育这种把论证与知识密切联系的知识观;就是告诉学生,观点之有无固然重要,观点之真假也很重要,但观点之是否得到尽可能满意的论证,可能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树立“不论证则无知识”的观念,并不是意味着所有观点都要靠我们来亲自加以论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必须信赖别人对我们所要认可的观点的论证。但是否重视别人的论证,能否辨识别人的论证,也与我们有没有所谓“认知德性”或“理智德性”,是否具有美国哲学家杜威所说的“反思性思维”有关;在杜威看来,反思性思维的特点,就是“把信念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理智德性的教育,就像其他德性的教育一样,都比知识教育更依赖于学习者的亲身实践,而写作教育就是一种培养理智德性的写作实践教育。在写作教育课程中,教师指导和督促学生亲身参与问题澄清、概念分析、证据搜集、论证推敲、行文组织和思想表达的整个过程,对于形成“不论证则无知识”的知识观,非常重要。
在人际交往和语言理解中,语境敏感性极其重要。培养并提高这种能力,是汉语写作教育助力国际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要方面
根据我自己的体会和观察,写作教育中只用英语和只用中文,都有不及中英文双语教学的地方。
比方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向中国学生讲解“权力”与“权利”、“法制”与“法治”的区别的时候,比较简便的办法是借助于相应的外语表达,比如说这两对中文语词常常用“power”与“rights”、“legal system”与“the rule of law”这两对英文语词来表达。
另外,赵元任曾提到过汉语与英语等西方语言相比的一个弱点,即汉语的“所有的修饰语,不论单词还是长的分句,都必须放在被修饰语的前面”。
汉语的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对复杂的汉语思维提出特别要求的;而满足这种特殊要求,大概也应该是大学写作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前面在提到汉语同音字词较多时,主要是讲这种现象对于形成概念区分的不利之处,但这种现象也有其积极的方面,即它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训练汉语使用者在特定语境当中理解字词意义的本领,有助于培育汉语使用者对于特定语境的敏感性。人际交往当中,语言理解当中,语境敏感性极其重要,如梁漱溟所说:“殊不知话看谁说,不能离开说话的人而有一句衷合情理的话”。如果汉语使用确实能培养和提高这种语境敏感性,能培养和提高在特定语境理解语词意义的能力,那么,汉语写作教育也是有助于国际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的。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姜澎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