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明建平:法治领导力——地方教育治理的关键能力( 二 )


区域教育要实现现代化 , 治理现代化的标志就是依法治理 , 依法治理才能最终实现善治 。 必须将依法治校、简政放权、管办评分离、现代学校制度、以人为本、教育公平等理念有机整合 。 法治领导力作为教育治理的关键能力 , 具有引领性、规范性、基础性、保障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在此 , 我结合近年来和平教育的探索实践 , 有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以法治领导力为引领 , 厚植教育治理的文化底蕴
一个区域教育的现代化 , 首先应该体现在文化之治、理念之治上 , 应该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价值观 。 教育文化的构建要遵循法律的义务性与禁止性规范 , 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 。 坚持目标导向就是要凸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法律规范和制度要求 , 要体现党的教育方针 , 要突出“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 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等立法目标 。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对任何妨害学生身心发展的违法乱象保持清醒 , 对任何背离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违法现象保持高度警惕 , 要始终保持文化自省 。
区域教育核心理念是居于统领性的文化要素 , 是区域教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 和平区系统构建了“智慧教育 奠基未来”的区域教育文化理念 ,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智慧,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 这一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 与党的教育方针、学生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高度契合 , 同时正面回应了“唯分数论”等损害学生权益的问题 。 各校积极探索把区域教育理念融入学校育人实践 , 提升依法治校的文化自觉 。
二、以法治领导力为准绳 , 完善教育治理的结构体系
教育治理现代化要求学校必须自主办学、科学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 , 这一切都依赖于建立一整套科学的体制机制和完善的结构体系 , 而法治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 。 我们面临的大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 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日益增强 , 对教育公平、制度公正和受教育权高度关注 。 同时 , 教育评价中的“五唯”问题、学校办学活力不足问题、教育管理中的越位缺位错位不到位、双减时代学校、教师与家长的角色定位等问题 , 需要用法治从根本上理清关系、划定边界、保障到位 。 近日 , 河南省封丘县“30余名师生餐后集体呕吐腹泻”“校长痛哭称换不动送餐公司”成为网民热议话题 , 校长是校园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 , 竞然换不了送餐公司!学校在办学自主权弱化的情况下 , 自然难以兼顾学生的教育选择权 。
我们必须把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从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 , 切实做到权从法出、权依法使、权由法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构建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教育治理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 自主办学必须守法依章 , 依法治校是区域教育治理的基本要求 。 学校一方面要与政府保持积极互动 , 明确双方可支配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另一方面 , 学校要坚持党的领导 , 主动接受行政监管 , 牢固树立依法办事的理念 , 规范权力运行 , 健全权利保障和救济机制 , 真正用好办学自主权 。
和平教育以法治领导力为准绳 ,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 进一步明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职责边界 , 用制度减少一切不必要的行政介入 , 加快建立新型政校关系 。 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与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 , 整合规范各类会议 , 坚持“周二、周五无会日”制度 , 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 综合运用服务标准化、教育信息化等现代治理手段 , 真正让学校自主办学、释放活力 。 将“双减”工作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一体推动 , 研究出台近40个指向学校办学质量、教师育人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的改革文件 , 作业设计、校本教研、课堂教学等指导性文件引领学校提质增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