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线上教育:有教无爱 全线溃败( 二 )


教育 , 是思想萌芽的过程 , 是心理成长的过程 , 是精神经历第二重社会化秩序约束的过程 。 教育一方面开化民智 , 另一方面启迪民思 。 而老师和学生因为长年累月的相处 , 而培养出的珍贵感情 , 更是很多人直到白发两鬓 , 依旧难以忘怀的曾经 。 良师益友 , 虽已过去许久 , 其话语其陪伴也如在左右 。
学校教育vs线上教育学校的教育 , 是每个个体进行第二次社会化的重要保证 。 (第一次是家庭) 。 常有人提及 , 学校就是另一个小社会 。 其实错了 , 因为学校要比社会单纯得多 。 在学校教育进行的过程中 , 学生和老师生活在共同的一个场里 。 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了符号学意义上的校园结构 。 老师也实实在在地参与了学生们的成长过程 。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 这个过程中 , 我们看到了老师的无私奉献 , 辛勤耕耘 , 也第一次被使命和责任感所打动 。 这些复杂的精神心理运动背后 , 则是老师这个团体和学生这个团体的融合与互补 。

图片来源网络
这是一种具身的他者的言说 。 我们和老师同处在一个教室里上课 , 与我们和老师分处两个地方 , 凭借一个屏幕来上课是截然不同的感觉 。 这种感觉 , 我们自己也说不明白 。 实际上 , 它就是一种具身感 。 一种不可言说的被关注感 。 这种被关注是同一个空间之中 , 主体性分裂而出的他者 , 与其他分裂而出的他者的相遇 , 最后共同被教室这个空间性的大他者所凝视 。 因此 ,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 , 即使老师没有用眼睛看我们 , 我们依然还可以感觉到老师对我们的关注 。 如果我们喜爱这个老师的话 , 我们甚至可以体验到一种崇高的爱在我们心头交织盘旋 , 化成认同与信念 。
而线上教育 , 可以保证教学的内容 , 可以保证教学老师的资质 , 可以保证整个课程趣味性的呈现 , 可以保证参与学生的质量 , 唯独无法对具身性进行保证 。 这就注定了它必然全线溃败 , 因为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 是人和人之间的链接 。 这是实实在在的人 , 而不是符号性的人 。 老师不仅仅只是老师这个称谓 , 老师对学生的感情 , 也不仅仅只是上对下的关怀 。 线上教育的老师哪怕可以通过直播画面看到其他学生的头像 , 也无法真的形成像是在学校里一样的关注 。 因为身不具身 。

图片来源网络
这种感觉是隶属于先验统觉之下的一种超越体验 。 它也是无意识主体运行的结构呈现 。 我们在线上教育的直播中 , 我们始终清楚地知道 , 这个人他不在这里 , 他不是在屏幕里生活着的 。 我们的无意识清晰地明白 , 无论我们做什么 , 都不会招致老师行为上的干预 。 尽管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 , 但是我们依然会去做 。 因为空间是断裂的 。 我们和线上教育的老师分处两个不同地点 , 我们没有一个实在的共享物理空间 。 我们凭借电子设备将彼此连接 , 而这却往往是机器不稳定的 。 因为这个老师无法自己呈现 , 而只能借助屏幕来呈现 。
教育的核心 , 永远是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人的链接 。 这是因为 , 唯有人的主体性可以影响主体性 。 所以 , 线上教育必然全线溃败 。 因为它们从一开始就妄图把空间性的和时间性的问题进行消解 , 但是主体性离开了这两种本体性力量 , 将无法在精神上进行展开 , 也就大大压抑了创造性 。
【山东理工大学|线上教育:有教无爱全线溃败】——《21世纪心理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