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际青年人才在穗发展成果与展望( 五 )


二是建立研究生导师遴选办法 。 在联合培养的双方中 , 应该从招生的学科专业、从事的研究项目和课题、双方导师的实际研究能力与水平 , 建立相应的导师遴选办法 , 选出学术涵养深厚、创新意识突出、能力超群、道德高尚的学术骨干 , 在双方认可下成为研究生导师 , 作为研究生招生及培养的责任主体 。
三是与海外高校、科研院所和机构搭建科研实训基地和平台 , 创建联合实验室 , 既实现共建实验室设施及资源由双方共享 , 又可为学校带来资金 , 改善学校研究设施 。 同时科研机构通过吸收参与实验室科研的大学教师及研究生力量 , 很好地弥补因分学科建立实验室而造成的学科单一性问题 。
四是建设联合培养质量评估机制 。 在对现有培养结果进行评估的基础上 , 建立严格的质量过程控制及质量反馈机制 , 以保障高水平的联合培养质量 。 培养过程的检查和评估可由联合培养双方建立的培养委员会组织实施 , 主要是检查培养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各培养环节的执行情况 , 如专业课程综合考试、开题报告审查、中期论文督查、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控制及完成效果 。
落实各项人才政策 , 加大国际人才引进力度 。
一是增强现有政策落实情况 , 推出更多专人专策 。 加强对现行“76号令”及“红棉计划”引才政策的落实 , 针对部分优惠条款至今未能出台配套措施的情况予以修正 , 并为不同层次国际人才提供相应支持措施 , 形成普通(基础性)人才、发展中的中层人才至高层次人才全覆盖的政策链条 。
二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引进政策衔接 。 一方面 , 在遵循各城市人才发展特色的基础上 , 研究大湾区范围内国际青年人才协同发展政策 , 破除行政壁垒和制度性障碍;另一方面 , 积极探讨大湾区人才合作开发政策 , 形成统一的国际人才引进与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 , 为国际人才市场建设提供统一标准 。
三是加大国际人才引进力度 。 积极发挥“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平台功能 , 吸引国际青年人才来穗就业创业;充分利用海外人才寻访资金 , 鼓励对留学人员有需求单位主动“走出去”延揽人才 , 并做好后续跟踪;实施国际人才分类管理 , 为高层次人才和专业人才来穗工作提供便利措施 。
四是实施更具活力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 。 增加重点产业海外紧缺人才计划 , 围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 , 编制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 , 建立国际人才引进应急响应机制 , 对重大企业重大项目予以相应支持;实施市场化的国际人才引进激励政策 , 积极拓展境外市场化引才渠道 , 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在国际人才发现、举荐、引进等方面的积极性;运用更加灵活的海外人才柔性引进机制 , 探索在专业性较强的机构设置高端特聘职位 , 实施聘期管理和协议工资 , 通过灵活方式吸引集聚岗位急需的海外高层次专业人才 。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 加大补贴扶持力度 。
一是加大对世界一流产业人才团队引育力度 。 持续加大产业领军人才“1+4”政策实施力度 , 重点支持在广州IAB和NEM等重点产业领域内能开拓战略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团队 。 对成长性好或业绩突出的团队予以滚动支持或追加资助 , 加快落实“广聚英才计划”“海归羊城”中关于整合产业、科技、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政策 , 按“一人一策”“一企一策”方式量身创设发展条件 , 为国际人才提供“一对一”的VIP特色服务 , 形成引进海外人才-引领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发展链式效应 , 以及具有广州特色的海外人才服务管理体系 , 促使人才团队引领产业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