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温岭“双减”在行动 见证融合学习的真实发生

抓一把沙子,从手心缓缓地漏下,再用大拇指慢慢推开,山丘、河流、草地的轮廓渐渐清晰……温岭新河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拨沙成画;隔壁的尤克里里教室,四年级的学生弹奏出一曲又一曲美妙的音乐;楼上的“中医馆”,学生跟老师认识穴位,学习简单的按摩手法……
每周三下午,新河小学龙山书院综合实践基地便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基地开设了70多门拓展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自“双减”后,龙山书院也成了推动“双减”落地见效,实现学生“提质减负”的重要平台。

学生|温岭“双减”在行动 见证融合学习的真实发生
文章插图


学生|温岭“双减”在行动 见证融合学习的真实发生
文章插图


学生|温岭“双减”在行动 见证融合学习的真实发生
文章插图

“老”和“新”融合 创新教育载体
龙山书院综合实践基地位于温岭新河小学内,十年前,学校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社团活动,开发了“乡村少年宫”,构建了几十门社团课程。从去年开始,学校对“乡村少年宫”进行迭代升级,打造了“龙山书院综合实践基地”。
“新河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在传承和发展文化中精准发力,破解学校发展中‘老’和‘新’的问题,将‘书院文化’和现代教育结合,打造了龙山书院综合实践基地,设计了丰富的实践课程。”新河小学副校长王素萍介绍。
龙山书院拥有六大空间,包括听涛居、栖云楼、腾龙阁、守拙园、问道轩、陶昭园,依据这些空间,学校建设了“五大中心”,包括学科实践中心、创客实践中心、文韵实践中心、安全实践中心、劳动实践中心,开发了28项科目,总计76门课程,如:中医课程、安全课程等;沙画、非洲鼓等;编程、KY搭建等;语、数、英、科体验课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我们在课程设置的时候,以‘大融合 创欣和’为主题,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找到教育的起点,让学习真实发生。”王素萍解释,龙山书院不仅是一个研学基地,还是学科课程融合的平台,更是一个创新教育的载体,学校希望把基地作为学生学习的触发点,引导学生探索课本以外的知识。

学生|温岭“双减”在行动 见证融合学习的真实发生
文章插图

传承非遗用“叫头”吹响童年的快乐
“嘟——嘟——”一个分贝高过一个分贝的哨子声从“龙山书院”听涛居的叫头坊传来,学校六年级的学生正欢快地吹响手中的“叫头”。
“指尖上的童年”是一门非遗课程,通俗地说,就是教学生做“叫头”,这也是新河小学的特色课程之一。
“叫头”的传承人——今年67岁的顾齐贤一边教学生制作,一边讲述着“叫头”的历史。顾师傅说,“叫头”诞生于新河镇披云村原山后鲍村,四五十年前,曾是小孩子爱不释手的玩具,还远销上海、江西、安徽等地。“叫头”的制作工艺很复杂,有四十多道工序,如今进入课堂后,工序简化至十来道。
放置小垫片、制作小红球、给“小鸟”刷上糨糊、插上竹哨……学生们在顾师傅的指导下一步步完成制作,半个多小时后,一支色彩艳丽,造型别致的“叫头”就在学生手中“绽放”,快乐的哨声在听涛居回荡。
“制作‘叫头’非常有意思,可以帮我们了解新河的历史文化。”六(3)班的胡凌彰还特意向妈妈求证过,原来妈妈小时候真的玩过这种玩具。“上一辈的玩具比我们现在的更好玩,它的造型漂亮,工艺精致,这种美是机器生产不出来的,感觉老一辈人太有智慧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