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 有学者将年轻人爱用的网络流行语总结为“矛盾式表达” 。 从古早的“痛并快乐着”到近些年流行的“精致穷”“小镇做题家”“985废物”“海归废物”“朋克式养生”“理财式网购”等等 , 无不遵循着相同的句式 。
文章图片
部分“矛盾式表达”流行语 , 图源:《中国青年研究》
这其实都是对传统概念的解构 , 以诙谐、调侃的方式将原本的词汇进行变体 , 创造出了新的概念 。 而出现这种解构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年轻人长大了 , 他们在经历着社会化 。
不难想象 , 当高考成功者还在小镇的时候 , 是不会有“小镇做题家”的自觉的;当“985”大学生们还在校园里忙着社团活动、抢着当学生干部的时候 , 他们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会拿“废物”自嘲 。 只有等他们走出那层保护罩 , 进入更高“维度”时 , 才会发现过去种种的“狭小” , 从而建构了新的价值系统和话语模式 。
年轻人自小时候起 , 接受的价值观是理想主义式的 , 比如“考上大学你就轻松了”“考上名校就是成功” 。 全然没想到社会的逻辑远比这些话语复杂 , 单线条的成功逻辑已经很难应对纷繁的社会 。 于是 , 年轻人只能自嘲 , 创造种种新鲜词汇 , 通过语言表达叛逆 , 也间接地记录下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心灵史” 。
这些矛盾式表达扎堆出现 , 也体现着年轻人生活境遇的复杂 , 这其中肯定存在某种落差 , 原有概念无法解释这种现实 。 比如“朋克式养生” , 所谓“早睡早起多喝水”之类的养生知识不是不懂 , 只不过条件不允许 , 不熬夜的话KPI怎么办?
这大概也是转型期容易出现的文化面貌 , 既有规则和新式规则尚在磨合 , 处在衔接处的年轻人 , 就首当其冲地感受到这种压力 。 现实造成的困惑 , 就体现在了语言的矛盾里 。
有意思的是 , 这篇梳理“矛盾式表达”的学术文章指出 , 这些年轻人创造的词语 , 大多数没有入选年度流行语榜单 。 这说明这些语言恐怕有很强的圈层属性 , 基本在年轻人中流传 , 其他群体如儿童、老年人 , 对此无感 。 另一方面也说明 , 这种语言创造带有某种尴尬 , 或许琐碎或许粗糙 , 不太容易进入主流的文化视野 , 也很难被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 。
但这并不意味着矛盾式表达无意义 , 这毕竟是一部分人的真实记录 。 而且也说明年轻人并不简单 , 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消解压力 , 去解构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
当然 , 从社会层面看 , 对这些矛盾表达不妨多一些倾听的耐心 。 这些表达可能只是浅薄的调笑 , 也可能是情绪化的宣泄 , 但矛盾本身未必只属于年轻人 。 当传统的认知和社会的面貌出现龃龉 , 恐怕很多人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矛盾” , 如何去消解 , 显然是比创造一个网络用语更复杂的事 。
【流行语|“精致穷”“朋克养生”……这届年轻人为何热衷“矛盾式表达”】来源:光明网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