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发挥课后影视观赏的育人价值

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优秀影片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显著特点 , 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和文化价值 。 《意见》明确要求 , 把影视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美育等工作的重要内容 , 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 力争用3—5年时间 , 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基本普及 。 但是 , 在个别地区 , 由于区域发展失衡、观影硬件设施得不到保障、专业师资严重匮乏以及个别部门过于强调学生的知识学习 , 对影视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等原因 , 《意见》中要求的中小学影视教育相关政策措施并未全面落实 。
影视教育作为滋养学生心灵的重要手段 , 对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自我认知、审美趣味、道德观念和人格形成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 自“双减”政策实行以来 , 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 , 学生放学后不再着急走向补习班 , 这为课后影视观赏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 中小学课后影视观赏既是“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的一部分 , 也是中小学影视教育的一部分 , 通过“双减”的课后服务 , 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观赏中接受审美教育 。
要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 充分发挥优秀影片在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笔者建议:
第一 , 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引导下的德育、美育融合的教育理念统摄中小学影视观赏服务工作 , 积极制订符合地方基础教育实际的课后影视服务计划 , 完成符合地域办学特点的指导性“影片数据库”建设 。 数据库的建设 , 应该按照德育先行、美育为最终旨归的原则 , 在弘扬爱国主义思想、提升社会正能量的同时 , 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 , 对学生兴趣、情怀、眼界、科普、启智等各方面的需求综合考虑 。 可以为低龄学生提供优质的动画片、儿童影片 , 为高年龄段学生提供自然探秘、人文科普纪录片和高品质主旋律电影 , 在满足青少年娱乐和鉴赏等审美需求的同时 , 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和美好事物 , 正确看待影视从业人员 , 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念 , 从根本上改变畸形的“饭圈”文化 。
第二 , 通过整合融媒体平台及教育平台资源 , 弥补因地域所限而相对落后的基础教育短板 , 通过对有地域特色的优质影像资源的整理 , 让中小学生深植爱国家、爱家乡的情怀 , 从思想上、人才上支持地域长期均衡发展 。
第三 , 寻求行业及社会力量的有效帮助 , 降低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服务的门槛 , 发掘和落实影视教育服务的公益属性 。 通过保障每个小学生每学期至少观看两次电影 , 组织农村放映队深入农村中小学进行电影放映 , 开展特色电影公益放映活动 , 保障盲、聋等残疾儿童少年与健全孩子一样感受优秀影片魅力等措施 , 切实将影视教育服务融入公益事业和社会生活 。
第四 , 推动开设有影视戏剧学专业的高校为本地中小学影视教师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与辅导 , 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教学水平 , 更好地为中小学生服务 。
第五 , 要家校联合 , 向家长宣传优质影视教育及其美育功能 , 争取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 为孩子们提供更多观看优质影视作品的机会 。
【地域|发挥课后影视观赏的育人价值】(作者单位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31日第5版
作者:孙璐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