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已走过10年

在向科学高峰攀登的过程中 , 具有崇高品德和优良学风的科学家前辈、楷模总能形成强大的榜样力量 , 引领着一代代人奋力前行 。
自2011年师昌绪、袁隆平、杨乐三位科学大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次开讲至今 ,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已走过不凡的10年 。 10年来 , 宣讲教育工作逐渐成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倡导科研诚信、涵养优良学风的一项社会性示范工程 。
从一堂学风课开始 , 系好学术生涯第一粒扣子
“我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 , 就是守护和研究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 ”“做科学 , 只有扎扎实实 , 来不得半点虚假 。 ”……
清华大学2020级博士生傅宇杰至今还能清晰想起 , 去年初冬现场聆听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和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宣讲报告会时 , 心中充盈着的感动与振奋 。
2011年起 , 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等部门持续深入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 , 连续10年先后邀请师昌绪、袁隆平、黄旭华等近30位德学双馨的院士、专家为青年师生作学风报告 , 示范带动各地、各高校举办各类科学道德宣讲教育活动14.8万余场 , 宣讲教育受众累计达到3254万人次 。
从院士、专家亲自上学风课 , 到科学家事迹丛书不断推出 , 再到150多个高校建设学风传承示范基地……根植弘扬科学家精神 , 10年来 ,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的形式越发多元 , 覆盖越发广泛 , 学风建设不断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
“精神和文化是民族的脊梁 , 良好的学风源于科学精神 。 ”曾经参与宣讲报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说 , 老一辈科学家不仅留下了历史伟业 , 也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 需要我们在继承中弘扬和创新 。
回归科学精神的圣洁 , 科研学风整体向好
“我们一定要坚守科研道德的底线 , 就像坚守做人的道德底线一样!”“今天的科技界要像防控新冠疫情一样 , 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 , 回归科学精神的圣洁 。 ”回顾几十位科学大家的宣讲报告 , “诚信”“道德”无疑是高频词 。
从反对科研浮躁、论文造假到抵制学术“圈子”、裙带关系 , 打击学术不端行为一直是学风建设和宣讲教育活动关注的重中之重 。
近年来 , 我国不断加强学风建设顶层设计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 , 各部门也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中国科协指导全国学会在学术活动过程中加强本领域学术规范、科技伦理的宣讲教育;科技部牵头印发《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 , 进一步明确科研失信行为的界限……
“多项监测调查显示 , 宣讲教育受众学术规范知识水平稳步提升 , 科技界作风学风建设状况整体向好 。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说 。
数据显示 , 10年来 , 我国学术不端现象得到扭转 。 中国作者在国际期刊论文撤稿情况的历年统计表明 , 2011年学术不端撤稿论文占当年度科技论文发表总量的2.67‰ , 2019年不到0.15‰ , 降幅达94.4% 。
探索宣讲教育新形式 , 让科学家精神走入心中
今秋开学季 , 上海交通大学原创话剧《钱学森》再次面向新生演出 。 当舞台上响起那一句“祖国 , 我钱学森回来了!”台下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 一代人民科学家爱国奉献的精神追求通过舞台传递给了每一位在场师生 。
“校友演校友 , 学弟演学长”的一系列科学大师剧目是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的创新缩影 。 近年来 , 各地各部门结合自身特点 , 不断探索宣讲教育工作新模式新形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