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54岁的梁实,参加了25次高考,他的妻子为什么还支持他这样做?( 二 )


《红领巾》中爱迪生、爱因斯坦的事迹深深激发了梁实探索知识的欲望 , 他对母亲说自己长大了要当科学家 , 于是在高中入学那年报了理科 。
梁实的成绩不如大哥 , 学习劲头却丝毫不比他弱 。
母亲也相信老大的遗憾会被争气的老四弥补 , 她尽心尽力地为梁实创造条件 。 在学校里 , 梁实吃的是最好的饭菜、穿的是最好的衣裳 , 每月还会收到母亲寄来的各种杂志刊物 。

1983年 , 梁实在文宫中学参加了人生的第一次高考 。 昼夜不停备战三年的他准备得十分充分 , 入考场前他信心满满地向母亲打了包票 。
胸有成竹的梁实觉得这次考试将是一个终结 , 事实证明它只是一个开始 。
梁实一生中的25次高考正是从此刻起步 。 过度的期待导致了严重的紧张 , 梁实这一年发挥失常 , 连预考都没有通过 。
看着成绩单前失落的母亲 , 梁实抹去眼角的泪水 , 毅然决然地背着书包跑到简阳复读 。 似乎是命运成心捉弄这个勤劳的孩子 , 梁实的第二次高考又以极小的分差落榜 。
有再一再二还能有再三不成?梁实和母亲都是这样的想法 。

母亲凑了一笔钱 , 送梁实到学习氛围更好的内江中学复读 , 梁实也戒掉了打篮球、看闲书的习惯 , 他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对考试科目的钻研当中 。
1985年 , 18岁的梁实第三次坐在高考考场上 。 同场的考生听说这个小伙子只有18岁却考了三次 , 纷纷向他竖起大拇指 , 鼓励他今年一定马到成功 。
梁实这次考得很顺利 , 能力范围内的题都一字不差地做了出来 。 对过答案 , 大概的分数放在往年是绝对够走一个三本的 。
梁实和母亲就这样在兴奋、期待的情绪中等到了出分放榜那天 。
看到和自己估得大差不差的分数时 , 梁实几乎要激动得流出热泪 , 接下来的一切却又让他彻底傻了眼——原来今年大家考得普遍很好 , 梁实的排名并没有随着分数的提升而进步 。

经过一番痛苦的填报志愿、争取机会 , 命运多舛的梁实又一次倒在了最后关头 , 为此还生了一场大病 , 他躺在家里整整一个月不出门 。
连续与梦想三次失之交臂 , 这件事放在谁身上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
母亲已经到了要退休的年龄 , 长期的超负荷劳动让她落下一身病、身材佝偻不堪 。
梁实明白 , 高考梦在母亲心中早已彻底破碎了 , 自己是时候放下书本、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做些什么了 。
他偷偷收拾好行李 , 准备趁着夜色不辞而别 , 殊不知这一切早已被母亲看在眼里 。 当梁实扛着麻袋推开家门 , 母亲从身后一把拽住了他 。

“妈我不读书了 , 我去打工赚钱 。 ”梁实不忍心回头看她 , 便直直地杵在原地说出这番话 。
母亲硬是把他的行李拽下来 , 告诉他:“你爸爸找了关系 , 你可以去技校读书 , 那里也有大学文凭 。 ”
彼时的梁实不知道技校与大学的区别 , 当听到母亲说那里也能拿大学文凭时 , 他瞬间就心动了 。 其实这番说辞 , 只是父母不忍心让18岁的儿子这么早闯荡社会 , 故而编出的善意谎言 。
梁实欢天喜地地奔赴乐山轧辊厂技术学校报到 , 他一直以为自己上的就是正儿八经的大学 , 直到两年期满结业时才被父母告知真相 。
梁实一时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 他再一次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 。
从技校毕业的学生 , 轧辊厂分配工作 , 这是无数人艳羡不来的铁饭碗 , 父母希望的就是儿子能以这种方式走出挫折、迎接崭新的人生 。

可是对梁实来说 , 高考是他挥之不去的梦想底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