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54岁的梁实,参加了25次高考,他的妻子为什么还支持他这样做?( 四 )


他拿着东拼西凑的一万块钱到内江做服装生意 , 赚到一笔小钱的他又去华阳胶厂干起了推销 。 经过两年时间的打拼 , 梁实一家人逐渐摆脱困境、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
四川省快速发展的经济给了梁实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 , 他那一肚子的墨水终于为他带来了可观的回报 。
梁实慧眼独具 , 把全部家当押进建材生意 , 仅在1997年一年他就大赚一百多万元 。

1998年 , 梁实在双流县打造起一家属于自己的建材工厂 , 他的老婆刘群也在市里开起一家大门市 。
两口子个个都是精打细算、能言善辩的好手 , 夫妻二人齐心协力 , 小日子过得是越来越红火 。
此时的梁实不过30岁出头 , 源源不断的营收让他提前过上了养老生活 。 平时厂里有事他就去转转 , 没事的时候就去茶楼喝喝茶、搓把麻将 。
听说他这个小老板参加过八九次高考时 , 牌友们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
滋润的小康生活让梁实逐渐放下了心中的执念 , 他心心念念的高考情结时常在梦中浮现 , 可它为梁实带来的已不再是痛苦和遗憾 。

或许每个人都要成长 , 继而丢掉那些少时不切实际的抱负 。
发家后 , 梁实的朋友圈子里不乏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生 , 他最喜欢的事就是与这些高材生喝碗好茶、摆摆龙门阵 。
与朋友的交谈中 , 梁实逐渐明白一个道理:结果固然重要 , 过程亦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
那些从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 有的混得还不如他 。
他在这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过程中 , 收获的不只是一张张不达标的成绩单 , 更有一份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志气 。

这种志气是刻在川渝人基因中的精神本色 , 也是梁实得以迅速发家致富、拥有幸福美满家庭的根本缘由 。 有人笑梁实是个傻子、是个铁脑壳 , 但谁又能说他比梁实活得更加透彻呢?
2001年 , 教育部一纸公告将隐藏在梁实血液中的火焰再度点燃——放宽高校招生条件 , 取消“未婚、二十五周岁以下的条件限制” 。
距离梁实上次参加高考已经过去了整整9年 , 久疏战阵的他又一次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 。
梁实唯一所顾忌的 , 是老婆、孩子不同意自己参加考试 。 还未等他主动跟老婆商量此事 , 老婆的一番话已让他感动得泪流满面:“你的事业走上正轨了 , 可以花点时间做喜欢做的事 。 ”
他把生意上的事全部交付给妻子 , 自己则在家里全力备考 。 距离2002年考试还有七八个月的时间 , 梁实有信心恢复状态、一鸣惊人 。

整整九年时间 , 他那少年般的满腔热血不曾削减一分一毫 。
坚守:乐此不疲的追梦人盛夏骄阳似火 , 梁实顶着一脸黝黑的皮肤赶到考场 , 监考老师一老远就看见了这个与众不同的考生 。
梁实正准备出示准考证、身份证 , 监考老师的一番话让他哭笑不得:“你这个家长咋回事?”
经过反复沟通、对比准考证上的照片 , 监考老师终于一脸茫然地放梁实进了考场——他怎么也不会想到 , 居然有比监考老师还年长的高考考生 。
坐在久违的教室中 , 梁实的心上蹿下跳 , 他对高考再熟悉不过 , 可此刻又不免有些陌生 。 身边的考生都在全力以赴地奋笔疾书 , 视力模糊、浑身酸痛的他怎么也进入不了状态 。

等回过神来、准备写语文作文时 , 考场“离考试结束只剩15分钟”的广播也随之响起 。 梁实草草写了个开头 , 检查一遍姓名和准考证号就交了卷 。
其他科目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 梁实这才意识到人不服老不行 。 9年没有学习 , 变化的不只是自己的记忆力、集中力 , 各科目都变得比之前难得多、题量大得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