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中袁绍战败的原因( 二 )


官渡之战,曹操以2万左右的兵力奇袭,以10万之众击败袁俊 。这一战例成为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
为什么曹军在战争中由被动转为主动,而袁绍却由主动转为被动?重要原因是曹操在决策时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而袁绍却不听不同意见,很少决策 。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往往会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聪明的人善于比较不同的意见,从中选择好的,拒绝不好的 。这叫做努力做更多的决定 。笨拙的人恰恰相反,固执己见 。他们往往听不进不同意见,甚至把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视为敌人 。这叫求少而武断 。
我们所说的策划就是策划 。
就是认真权衡比较不同意见和方案,善于选择最佳方案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首先将不同的意见和方案吸收到我们自己的头脑中,然后再进行处理 。列宁在论述真理的全面性时也说过,所谓全面的真理,是客观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侧面故事 。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魏徵说过:“耳听为明,偏信为暗 。”他还告诉人们要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尽量避免片面性 。
所谓破,指的是判断 。
即人们在听取不同意见后,能够启动头脑的思维器官,对事物的方方面面、各种因素进行联系和比较,找出内在的本质联系,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像镜子反射物体一样一下子完成的,而是经过多次重复才能完成的 。就一个人而言,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总是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它只能以相对真理逐步逼近绝对真理,而不能穷尽真理 。
但这并不意味着客观世界不能被认识,而是可以被认识 。要想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用正确的认识去改造世界,就必须尊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虚心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然后对这些意见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和规划 。
只有“足智多谋”,才能“善于判断”,对客观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足智多谋”是“善于判断”的基础,“善于判断”是“足智多谋”的结果 。如果不善于“足智多谋”,不能分析研究事物及其关系,那么法官就会左右为难,进退两难,举棋不定 。如果你根本不求或少求,而是先入为主,那么法官就会坚持己见,少求武断 。
官渡之战,袁绍就是一个少谋独断的典型 。
袁绍和曹操都是在东汉末年地主阶级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一开始袁绍比曹操强 。官渡之战前,袁绍有两次机会消灭曹,但都因其独断专行而错失良机 。
第一次是曹操调兵攻打刘备时 。后面很多都是空空 。袁绍得以趁机偷袭曹操的后背 。当时袁绍的部下田丰坚持要这样做,袁绍以孩子生病为借口拒绝接受 。田丰伤心地用手杖敲着地面说:“真可惜,我们遇到这么难得的机会,战斗机却因为一个孩子的病而延误了!我们错过了消灭曹的好机会!”如果袁绍愿意采纳田丰更客观实际的建议,曹操必然腹背受敌,袁绍处处处于主动地位 。
第二次是袁绍在官渡驻军的时候 。因为袁绍兵粮食充足,而小夜曲中曹操缺粮,形式对袁绍兵极为有利 。曹操深知这一点,于是写信给留在许昌的于迅,说他将返回许昌 。如果此时此刻,袁绍肯分出一部分兵力偷袭许昌,许昌就一定能攻克,还能以天帝之名,讨伐曹操,从而处于有利的政治地位 。曹兵会陷入疲于应付的可悲境地 。
当时袁绍的部下巨寿和许攸劝他这么做,袁绍再次拒绝,决心在官渡大败曹操,结果被曹军取得 。
终于,当袁绍看够了,曹操来攻淳于琼的时候 。如果先出兵救淳,从官渡抽调主力,吴朝的粮草就不亏了,这样袁俊就可以和缺粮的小夜曲君抗衡很久,甚至拖垮君 。
可惜袁绍仅凭主观想象行事,既不足智多谋,也不果断,最后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
袁绍的独断专行与曹操的足智多谋和谋略形成鲜明对比 。
一个例子就足以证明,当袁俊渡河追击曹骏时,袁俊到达了演金南部 。曹操下令军队停止撤退,驻扎在南半坡底部,并派人爬上营地观察袁俊的情况 。作为回报,五六百骑兵赶到了 。过了一会儿,有消息说骑兵比以前多了,步兵也比以前多了 。曹操听后,叫不要再报告,命骑兵解鞍放马,把辎重放在袁军来的路上 。当时,曹操的部下都担心袁太多,难以抵挡 。只有许由猜到了曹操引诱他的计划,并同意了曹操的做法 。
后来,曹操只用了不到600骑兵就打败了袁俊,并杀死了袁绍的将军文丑 。所以曹操之所以敢这么做,正是因为他掌握了袁绍的软肋:兵多但指挥不清,将多但号令不一,志大而智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