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最基本的元素


中国古代建筑最基本的元素

文章插图
长方形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常见的平面 。矩形建筑在平面上有两个维度 , 即宽度和深度 。长边宽 , 短边深 。例如 , 一栋有三间北屋的建筑 , 东西宽 , 南北深 。单体建筑由最基本的单元“房间”组成 。那么古建筑的元素有哪些呢?下面就给你介绍一下边肖吧!
一般规则
是确定各建筑部门规模和比例的通用规则 。这些规则规定了古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比例关系和尺度关系 。使各类建筑具有统一的风格是一个关键而重要的原则 。
元素
面宽与进深 , 柱高与柱径 , 面宽与柱高 , 收点与侧脚 , 上下 , 踏步与抬架 , 平台高度 , 收山与收山 , 殿中推山 , 建筑各构件平衡比例 。
宽度和深度
每四根柱子组成一个房间 , 一个房间的宽度为“面宽” , 也叫“面宽” , 进深为“进深” 。几个单间的宽度之和构成了一个建筑的总宽度 , 称为“总宽度”;几个单间的深度构成了一个单体建筑的深度 。
古建筑宽度(指定房间的宽度)的确定要考虑很多国家因素 , 即实际需要(所谓适用原则)以及实际可能(如木材长度、直径、英寸等 。)并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 。在古代 , 明朝宽度的确定是受封建思想束缚的 。在考虑门的宽度时 , 门洞的大小必须符合门尺上的“官”、“财”、“义”等吉祥字 。亚光面的宽度应减小 , 一般为亮室宽度的8/10 , 或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
柱高和柱直径
古建筑中柱子的高度和直径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 柱子的高度和宽度也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小型建筑 , 如长檩或六檩 , 面宽与柱高之比为10: 8 , 即所谓面宽十尺 , 柱高八尺 。柱高与柱直径之比为11: 1 。如《清代工部工程实用规范》规定:“每根檐柱应设置在其宽度的8/10高度 , 直径为7/10(应为7%) 。如果面是十英尺宽 , 列是八英尺八英寸高 , 直径七英寸七分钟 。”五檩四檩为小楼 , 宽柱高比为10: 7 。根据这些规定 , 我们可以计算 。如果我们知道表面的宽度 , 我们就可以计算圆柱的高度 , 如果我们知道圆柱的高度 , 我们就可以计算圆柱的直径 。相反 , 知道柱子的高度和直径 , 就可以计算出柱子的宽度 。
点 , 侧脚
中国古代建筑中柱的上下两端直径不相等 。除了瓜珠这样的短柱 , 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同径的圆柱体 , 而是根部(柱脚、柱根)略粗 , 顶部(柱头)略细 。这种根粗顶细的做法叫做“收溜” , 也叫“收分” 。收点 , 柱子稳而轻 , 给人舒服的感觉 。各类建筑的尺寸一般为柱高的1/100 。例如 , 如果柱高为3m , 柱长为3cm , 假设柱根为27cm , 则柱头直径为24cm 。建筑计算实例中规定的大型建筑柱的集合为7/1000 。
污水和回水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檐是深远的 , 屋檐的大小也是有规定的 。按照清代的规定 , 一个小规格的房屋座 , 以檐檩中间到飞檐椽头外皮(如果没有飞檐到老檐椽头外皮)的水平距离为准 , 称为“上檐” , 简称“上檐” 。因为屋檐向下运行 , 上檐又形象地称为“水” 。无斗拱或小户型建筑的上檐尺寸定为檐柱高度的3/10 。如果檐柱高3米 , 则上部檐柱的大小分为三等份 , 其中檐椽头占二份 , 飞椽头占一份 。
中国古代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上的 , 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叫台光 。小户型住宅的台光高度为柱高的1/5或柱径的2倍 。明式檐柱向外延伸的部分为明式露边 , 对应屋顶的上檐 , 也称“下檐” 。小式法是上檐的4/5或檐柱直径的2倍 , 大式法是明露面是悬挑梁下皮高度的1/4 。大平台外露边缘为上檐的3/4 。
古建筑上出口大于下出口 , 两者之间存在尺度差异 。这种差异被称为“回水” 。回水的作用是保证从屋檐流下来的水不会浇在梯田上 , 从而保护柱根和墙体不受雨水侵蚀 。
行走架和升降架
走台:在古代清代建筑的木构架中 , 相邻两檩条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走台 。根据位置不同 , 台阶可分为廊台阶(或檐台阶)、金台阶、脊台阶等 。如果是双脊檩条棚建筑 , 顶部中间台阶称为“顶台阶” 。同一建筑中 , 除了走廊台阶(或檐口台阶)和顶层台阶在尺度上有所变化外 , 其他台阶的尺寸基本相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