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形式


古代建筑形式

文章插图
长方形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常见的平面 。矩形建筑在平面上有两个维度,即宽度和深度 。长边宽,短边深 。例如,一栋有三间北屋的建筑,东西宽,南北深 。单体建筑由最基本的单元“房间”组成 。那么古建筑的构造方式有哪些呢?
【古代建筑形式】 硬山建筑
屋顶只有两个坡,左右山墙与屋顶相交,檩条梁全部封在山墙内,称为硬山建筑 。硬山建筑是古代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在民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这类建筑 。
小型硬质山房是最常见的 。七檩、六檩、五檩等小型硬山建筑的例子在清代《工程实录》中有所列举,也是硬山建筑的常见形式 。七檩前后廊建筑是小户型住宅中最大最突出的建筑 。它经常被用作主房间,有时也用作大厅 。六檩条的前廊可以作为有玄关的厢房、试衣间,也可以作为无玄关的前廊后廊 。无廊建筑的五檩条多用于无廊房、后盖房、倒挂房等 。
硬山建筑的大型例子也很多,比如宫殿、寺庙中的附房或公寓,大多采取硬山的形式 。大硬山建筑有两种,一种有斗拱,一种没有斗拱 。斗拱硬山的例子很少 。一般只用一斗或两斗麻叶,不用斗拱 。大型硬山无斗拱的例子很多,与小型硬山的区别主要在建筑尺度(如小型建筑的宽度、柱高、进深)、屋面做法(如屋顶铺绿管瓦、设置脊饰吻兽或使用琉璃瓦)、建筑装饰(如在房梁上用油彩绘画,不像简单雅致的小型建筑)等等 。
悬山建筑
有前后坡、两个山形屋顶悬在山墙或屋架外的建筑称为悬山(也叫外悬山)型建筑 。悬山建筑之间的檩条不是包裹在山墙里,而是从山墙里挑出来的,挑出来的部分叫“尖”,这是区别于硬山的主要点 。
根据建筑外观和屋面做法,悬山建筑可分为大屋顶悬山和卷棚悬山两种 。大屋顶悬山前后屋顶的交叉处有一个正脊,把屋顶完全分成两个坡 。常见的有五檩七檩,五檩七檩(后两种多作为门道) 。双檩条放在棚悬挂的屋脊处,屋顶没有屋脊 。前后坡屋顶在屋脊处形成一条长长的屋脊 。有四檩、六檩、八檩等等 。还有一种是两悬山结合,叫一堂一卷 。这种形式常用于吊花门 。
仙殿楼
仙殿楼楼顶有四大坡 。前后坡屋顶相交形成正脊,两个山屋顶相交形成四个竖脊 。因此,仙殿又被称为四阿堂和五脊堂 。
仙殿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形式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种建筑形式多用于宫殿、寺庙等皇家建筑,是中轴线上各大建筑最常见的形式 。如故宫的午门、太和殿、干青宫、太庙的大箕门、享乐殿及其后殿、景山的寿皇殿、明长陵的寿皇门、冷恩殿等,都是傩式建筑 。到了封建社会,其实仙殿楼已经成为皇家建筑,其他的官府、官邸、商埠、住宅等 。是绝对不允许采用这种建筑形式的 。仙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料庞大,体量宏伟,装饰豪华,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
谢山大厦
在各种古建筑中,斜山建筑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建筑形式 。
斜山楼屋顶陡峭险峻,四角轻抬,玲珑剔透,气势非凡 。既有仙殿楼的气势,又有寸间楼的帅气 。皇宫阙、皇家府邸、城墙敌楼、坛殿、古典园林、商埠铺面等各类建筑大量采用歇山形式 。就连古今最著名的复式建筑,如黄鹤楼、王腾馆、故宫角楼等,也是以歇山为主要形式组合而成,可见歇山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
从外部形象上看,斜山楼是Xi安厅(或建筑四角的建筑)与悬山楼的有机结合,仿佛一个悬山屋顶歇在一个Xi安厅的顶上 。所以兼具悬空山和寺庙建筑的一些特点 。如果建筑的屋顶以下檩条为界分为上下两段,那么上段就有了悬山建筑的形象和特征,如屋顶分为两个坡,尖部之间的檩条从山面上挑出来,檩条的外端设有波纹板等 。下部有仙殿建筑的形象和特色 。所有这些基本特征都存在于单檐、双檐、三滴水(即三重檐)、大屋顶和卷棚中 。
虽然斜山式建筑都有一定的形象特征,但对构成这种造型的内部框架有很多特殊的处理方法,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 。这些不同的结构与建筑本身的柱网分布直接相关,也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和檩条的分布直接相关 。
寸间楼
建筑物的屋顶在顶部汇合形成一个尖顶 。这种建筑被称为缓冲建筑 。古建筑中大量存在村建建筑 。古典园林中的各种亭台楼阁,如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亭等,都属于软垫建筑 。宫殿和寺庙也有大量的加垫建筑,如北京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北京国子监的皮雍殿,北海小西天的观音殿,都是加垫的四角宫殿建筑 。而天坛祈年殿和圆屋顶是典型的圆形寺庙建筑 。在全国其他地方,寺庙园林中也有大量高耸的建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