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班”有什么历史背景?

常德汉剧源远流长,它孕育于明万历年间常德府属武陵、桃源、汉寿等县城,流布于洞庭湖区、武陵山系、辰水、沅水、澧水流域,远涉鄂西南、川东、黔东一带 。
常德汉剧自清末以来形成的瑞凝、天元、文华、同乐“四大名班”,曾将常德汉剧的艺术水平和传播范围一度推向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常德汉剧文化的发展起到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
瑞凝班是“四大名班”中建班最早的戏班之一,相传起源于明代 。该班是乾隆末年常德府老郎庙筹建戏班之一,在常德府四眼井巷有长期“官店” 。该班兼营旅店,多湘西、黔阳等沅水上河客商,故瑞凝班的戏颇受上河观众喜爱 。
天元班亦为常德汉剧“四大名班”中最古老的戏班之一,相传起源于明代 。明神宗时的1595年,常德籍戏剧家龙膺的得力门生朱之番中状元后,曾经为天元班题写班牌 。
此外,天元班还是乾隆末年筹建常德府老郎庙的9个戏班之一 。该班在常德府五宫街有长期官店,名声响彻一时 。
文华班是清道光年间建立的,是由桃源县寺坪人李际于1845年在自家花园建立的 。文华戏剧科班共招收儿童80名,经过4年学艺期满后,转为正式戏班 。
自从李际创建了文华班之后,所有游走于各地的文华班分支每当路过桃源县境的时候,都会先来到李家为“老本家”演出,头本不收钱,以示不忘本 。该班亦在常德府五宫街设有长期官店 。
同乐班缘于1885年创办于湘西花垣的“双美班”,清光绪时的1888年,班主李玉廷将此班迁于常德,改名为“天福班” 。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唐才常、陈犹龙等人运动长江各省防军,联络两湖会党开富有山堂,组建自立会和自立军,陈犹龙统左军,驻常德 。李玉廷为常德自立会及左军骨干,部分天福、松秀班的艺人也加入了富有山堂 。

1900年秋,常德自立会和左军瓦解,李玉廷遭到朝廷通缉,他被迫丢下戏班离开常德 。天福、松秀班被迫解散 。
当时的天元班名旦胡金云与讼师刘小霞合作,取得木材商文竹婆的资助,拉天福、松秀班成员组建同乐班 。该班亦在常德府雷祖殿设有长期官店 。
自此,天元、瑞凝、文华、同乐常德汉剧4大名班正式形成,在常德府城共同演绎梨园春秋,成为风云一时的戏曲剧种 。
常德汉剧的“四大名班”不是官府赐予的封号,而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人民群众有口皆碑的爱称 。
在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里,“四大名班”可谓家喻户晓、名震湘西北,在湖南的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其声誉还远及湖北、贵州和四川 。
随着“四大名班”的声名显赫,那些有这些戏班师傅手把手传授的剧目渐渐成为了戏班的别称,被戏迷亲切的称之为“一家戏” 。“四大名班”内演出的“一家戏”就占有相当的比重,而且,传统剧目中的经典之作都来自“一家戏” 。
当地戏迷们听到一出戏剧的名称,常常能马上说出来表演这个戏班的名字,这种情况在我国戏曲历史上非常罕见 。
常德汉剧剧目的产生,是各大戏班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磨练的结果,也是被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予以肯定的产物 。

名角的辈出,造就了常德汉剧一批又一批的艺术精英 。4大名班在创造“一家戏”的过程中,也培养和推介了自己一代又一代的名角 。
仅以解放前后为例,瑞凝班的生行文绍禄、邹清福、王明寿,净行罗武刚、王青松,场面谭兴陔、王明清,天元班的生行艾元松、万千元,小生戴华美,旦角灵芝草,文华班的生角朱明禄,小生钟华飞,同乐班的生角罗炳太,小生罗炳银,旦角李福祥、萧兰芬等等,都是活跃在常德汉剧舞台上红极一时的艺术之星 。
这些艺人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自己闪耀着艺术光芒,而且还为常德汉剧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常德汉剧“四大名班”顺应了历史潮流,发展了常德弹腔,使常德汉剧的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继承高腔演唱艺术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比如,历史名班瑞凝、天元原本就以高腔为主,在发展弹腔的过程中,在剧目上继承和革新了大量的高腔剧目 。
尤其是天元班,由于其高、昆根底深厚,高腔散班之后,许多艺人纷纷进入该班,使得高腔戏《祭头巾》、《拾金》、《骂相》、《李大打更》等剧目历传不衰 。
1926年,天元班请京剧武功教师排演《趴蜡庙》等武戏,学习了京剧许多优秀的东西 。1939年,天元班、小天华班与湖北汉剧抗敌宣传队合组“常澧劳军公演团”,进行抗日宣传和劳军募捐演出 。同年,文华班、瑞凝班与保靖戏剧研究剧社等班社亦进行了募捐公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