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意思及成语解释,格物致知的意思和造句


格物致知的意思及成语解释,格物致知的意思和造句

文章插图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的意思及成语解释,格物致知的意思和造句

文章插图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 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 , 已失佚 , 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 ,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 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
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 , 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 , 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 , 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
《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 , 从而获得知识 。”
扩展资料:
1、文化的力量在于“格物致知”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五年 , 有学者称之为镀金时代 。上一轮狂飙突进的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让中国成功实现了“逆袭” , 1979年到2010年间 ,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9% , 总量增长了20.6倍 ,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可以说 , 前30年经济建设的爆发力是很强 , 但现在持续力弱下来了 , 而文化的力量正是体现在行政力、控制力、持续力上 。”郑宇民口中的行政力与控制力不难理解 , 而持续力 , 郑宇民认为这是文化最核心的作用 , 即“格物致知” 。

格物致知 , 出自儒家《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 , 物格而后知至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 , 言欲致吾之知 ,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
“农民休耕 , 渔民休渔 , 事实上就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表现 , 有文化的农民才会知道休养生息 , 有文化的商人才会知道兼济天下 , 有文化的主政者才会知道创造一个持续性、共享性的发展生态 。”
郑宇民认为 , 格物致知的意义在于 , 通过文化的智慧对事物的把握调度、界定、应用 , 实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 , 从而真正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的意思及成语解释,格物致知的意思和造句

文章插图
格物致知 是一个汉语成语 , 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 , 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 , 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
“格物致知”包含“实事求是”精神 , 但是 , 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 。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 , 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 。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 , 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



扩展资料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 知至而后意诚 , 意诚而后心正 , 心正而后身修 , 身修而后家齐 , 家齐而后国治 , 国治而后天下平 。

译文:
在古代 , 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 , 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 , 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 , 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 , 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 。
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 , 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 , 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 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 , 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 , 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 , 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 , 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 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