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2021年份语文教案优质样板归纳( 五 )


2.从《夏天的旋律》中选三五句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一些批注,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4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
重难点: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第一课时《观沧海》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
2、理解诗歌内容 。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 。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 。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 。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 。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 。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 。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 。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 。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 。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
四、朗读课文 。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 。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 。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
2、交流学习成果 。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
六、研读课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