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三 )


答:
11、对文章分析和鉴赏有误的两项是()
A、本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楼”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
B、“楼是古典 , 楼是东方”一语 , 艺术地概括了中国楼亭所具有的美的鲜明特色 。
C、“无言独上高楼 , 月如钩”诗句意境清幽 , 表现的是李后主独自登赏月的情境 。
D、作者在第六自然段中连用了三个“假如――”是想告诉我们中国古典小楼有与美妙的音乐、绘画同样的意境 , 景色和情调 。
E、第六自然段中四个“我要以――”构成排比句 , 从各个角度展现了中国古典小楼的文化蕴涵 。
《谈中国诗》阅读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下列问题 。
(一)
谈中国诗(节选)
钱钟书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 , 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 , 次有戏剧诗 , 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没有史诗 , 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 , 中国最好的戏剧诗 , 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 , 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所以 , 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 以后就缺乏变化 , 而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譬如中国绘画里 , 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 , 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 , 而辩证法的周到 , 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 , 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 , 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 , 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 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 这因为中国人聪明 , 流毒无穷地聪明 。
贵国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 “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 , 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 , 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 , 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 , 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 , 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 , 假如鞋子形成了脚 , 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 , 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 , 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 , 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 , 收缩并不妨碍延长 , 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 , 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 , 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 , 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 , 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 , 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 , 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 , 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
我们的诗人也说 , “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 , “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 , 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 , 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 , 悟悦心自足 。”
有时他不了了之 , 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 , 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 , 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 , 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 , 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 , 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 , 而最妙的 , 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 , 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