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四 )


巧得很 , 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 , 例如:“壮士皆死尽 , 余人安在哉”; “阁中帝子今何在 , 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 , 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 , 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 , 人何处?人去也 , 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 , 不再有了 。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
中国诗人呢 , 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 , 以问为答 , 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 , 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 , 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 , 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 , 词气安和 。我们也有厚重的诗 , 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 。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 , 只像吹着芦管 。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 , 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 。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 , 又见得轻了 。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 。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 , 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 。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 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 , 而是文明人话 , 并且是谈话 , 不是演讲 , 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 , 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 , 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 , 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原因是 , “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
B.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 “状难写之景 , 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 , 见于言外” , 与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 意思一样 。
C.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 作者认为这是正确的说法 。作者还认为 , 这富于暗示 , “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
D.“中国诗笔力轻淡 , 词气安和 。”中国也有“厚重”诗 , 但比起西方诗歌来 , 还是轻柔得多 。
2. 下列理解和分析 ,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诗是早熟的 , 因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没有出现过史诗和戏剧诗 , 而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 , 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 以后就缺乏变化” 。
B.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 , “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 , 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 。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
C.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 , 词气安和 。原因是 , 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 , 中国诗调较轻 , 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 , 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
D.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 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 。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 , “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 , 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
3. 根据原文观点 , 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没有经历“幼年”时期 , 最早的诗歌是极为成熟的抒情诗 , 以先秦时期的《诗经》和《离骚》为证 。
B.庄子建构了“鹏之徙于南冥也 , 水击三千里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的虚幻所在 , 李白眼见了“霓为衣兮风为马 ,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 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壮观仙境 , 可见中国的诗人是天才“空想家” , 中国的诗歌 , 没有“地心力吸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