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语文教案 蝉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二 )


第一层次(第11-13自然段) , 介绍蝉的产卵 , 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量等 。
第二层次(第14-17自然段) , 写蝉卵遇到的危险 , 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 , 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
第三层次(第18-24自然段) , 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 。这一层次详细记述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 , 到藏身地下的经过 。
第四层次(第25-26自然段) , 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 , 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 , 这就是蝉的生活” 。这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 , 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 , 也是对全文做了形象化的总结 。
四、品味语言重点探究:
1、 再读课文 , 请大家在文中就蝉的挖洞、脱壳、产卵、幼虫钻土等细节细细品读 , 勾画出过程 , 看看作者是抓住了什么特点来进行介绍的?然后共同探讨并归纳:
挖洞(4节):分泌粘液 , 使泥土成为泥浆 , 固定隧道;
脱壳(7-9节):找支撑点 , 外层皮由背的中线慢慢裂开 , 表演奇怪的体操;
产卵(11-12节):选择最小的向上翘起的树枝 , 在枯枝上刺成三四十个小孔;
幼虫钻土(23-24):四处寻找软土 , 挥着镐向下挖掘 , 将土抛出地面 , 挖开土穴 , 钻进去 , 隐藏自己 。
2、关于成语“金蝉脱壳”:
金蝉:金黄色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 。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 , 从地底下爬出来 , 通体土黄透亮 , 雅称“金蝉” 。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 , 静静地歇着 , 开始蜕变 。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 , 新生蝉从缝里爬出 , 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 , 不站近看 , 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 , 这就是金蝉脱壳 。
金蝉脱壳 , 用来指人 , 是一个比喻 , 指在危急关头 , 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 , 脱身时 , 留下种种伪装 , 制造没走的假象 , 其实 , 人早已走了 , 因为有伪装和假象 , 他人还以为没有走 。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 , 一种逃遁计 。
3、再读课文7-9节 , 这篇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蝉脱壳的呢?
先找支撑点——接着写背部变化——再依次写头部、吸管、前爪、翅膀和后爪的露出——最后写尾部 。
4、从蝉的脱壳的这些变化体会到了什么?(作者观察的仔细、认真)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 , 作者并没有按昆虫一般的生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 , 而是从中间的一环“幼虫”入手 , 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 ,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明确:这样安排顺序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
其一:幼虫建筑地穴 , 这比成虫产卵要生动、丰富、有趣得多 , 以此开头 , 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进而跟随作者去进一步探究蝉的世界的奥妙;
其二:使行文新颖活泼 , 不落俗套;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 , 是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蝉一生中绝大部分时 间的活动) 。
5、请同学们列一张关于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表:
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幼虫走出壳外——幼虫落在地上——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幼虫钻进地里——幼虫从地穴爬出——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叶——变为成虫——成虫离枝飞去——成虫交配(产卵 , 死亡)
五、精读课文 语言特色:
1、认真通读课文 , 小组合作探讨本文的语文特色 。
作为事理说明文 , 《蝉》是一篇科学小品 。本文对“蝉”的说明既不像一般辞书、昆虫学著作那样进行系统的纯科学性的说明 , 也不像一般科学小品那样运用文学方法来表达 。
《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 , 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 , 但是 , 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 , 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 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 , 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 。如写蝉产卵 , 写出了以为“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 , 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 。写由卵发育成蝉 , 表现出了蝉所经历的四年漫长历程的艰苦 。这就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感染力 , 能使读者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 , 从而对作者的“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的议论和抒情产生共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