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习俗有哪些? 元宵的风俗有哪些?


元宵习俗有哪些? 元宵的风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夕、灯夕、正月十五,既是一个独立的节日,也是中国年的组成部分 。如果说过年是一场精彩不断、高潮迭起的大型歌舞演唱会,那么元宵节就是它的压轴节目,有着观灯彩、猜灯谜、放烟花、闹社火、吃元宵、走百病、拜紫姑、碾蝗虫、祭蚕神、听香、送灯、偷菜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
祈生日,狂欢节
元宵节是祈生日 。祈生,是对繁衍的渴望和追求,既包括“祈子”,也包括“祈年” 。
多地有祈子习俗 。例如四川成都,新嫁了女儿的人家必买一盏漂亮的台灯和面粉制的小老鼠给女儿送去,叫做“送灯”,俗信这样可以多生孩子 。正如一首童谣所唱:“正月元宵灯,外婆爱外甥(外孙) 。送来红红桔子灯,吉利又添丁 。”
祈年盼的是庄稼丰收 。元宵节广泛流行的舞龙活动就与祈年不无关系 。庄稼丰收离不开风调雨顺,龙是司水之神,舞龙的目的正在于唤醒冬季沉潜的长龙,让它兴云布雨,济物利人 。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 。”一个“闹”字,恰当地点明了元宵节的狂欢性质 。
张灯赏灯是闹,燃放观看烟火也是闹,最能表现元宵节“闹”的特点的,还是盛大的社火演出 。在锣鼓铙钹的喧闹声中,龙灯耍了起来,狮子舞了起来,高跷踩了起来,旱船跑了起来,打花棍的,扭秧歌的,骑竹马的,赶黑驴的,无不表达着喜悦之情和祝福之意 。男女老少,尽情地舞,尽情地唱,尽情地笑,尽情地闹,祈求婚姻美满、子嗣绵延、年岁丰收、身体康健!
赏花灯
“汉家祭祀太一,以昏时祀到明 。” ——《史记·乐书》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 。
明帝提倡佛教,听闻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燃灯敬佛”的做法,于是便命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事物纪原》载:汉代两都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瞑传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日夜皇帝特许弛禁,前后各一日,允许士民踏月观灯 。这便是许多诗歌中“金吾不禁夜”的来源 。
另一说元宵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 。主管“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 。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
无论是礼佛节仪,还是以飨天官,“燃灯”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放灯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 。当晚,皇帝从深宫中走出,与民同乐 。中唐以后,元宵节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青年男女以此作为寻觅伴侣的良机 。宋代,元宵灯会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上都超越了唐代,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
舞龙灯
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 。——宋·吴自牧《梦粱录》
中华民族崇尚龙 。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 。传说黄帝时期,名为《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 。农人希冀得到龙的庇佑,因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 。“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之意 。
各族人民的舞龙表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常见的有火龙、草龙、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烛龙、醉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滚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龙、焰火龙等近百种之多 。龙灯的节数一般为7节、9节或13节 。有地方闹元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二三华里 。每条龙灯还伴有十番锣鼓,声闻十里,甚为壮观 。
吃元宵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宋·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诗》
“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 。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 。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 。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