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的由来,清华大学大礼堂的由来?

清华大学大礼堂的由来清华大学大礼堂
位于清华大学中部,与二校门隔大草坪相望,由美国落成,与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一起构成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 。大礼堂融合希腊式与罗马式建筑风格,1921年建成时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体积12350立方米,坐席900多个,是当时中国大学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 。由于没有进行建筑声学设计,建成伊始存在演说时听闻不清晰的声学问题 。

清华的由来,清华大学大礼堂的由来?

文章插图
清华大学紫色由来清华与紫荆结缘不知源于何时 。至少在解放前,人们就约定俗成地将它与丁香一起视作清华的校花 。
据清华史料记载,1916年除夕,闻一多所在的中等科曾报名参加了校内演剧竞赛,以《紫荆魂》为中文名演出莎士比亚戏剧《Much Ado about Nothing》,并最终获得优胜奖 。剧的内容与赞颂紫荆的品性有关,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
《紫荆魂》对清华学子的影响十分深远,至今在清华大学的校园活动里,该剧依然常被重新演出 。多数清华学子都认为这是将紫荆定为清华校花的来源之一 。
清华的由来,清华大学大礼堂的由来?

文章插图
清华大学二校门的来历“二 校门”是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门,以清朝的皇家园林为基址,原为康熙皇帝的行宫—— 熙春园的一部分,后被拨做游美肄业馆,即清华学堂 。
修建校舍时,“乃先支银七千一百七十二两,筑围墙六百五十二丈” 。1911年初,随着围墙的合拢,校门 建成,其大拱门的两侧各嵌两根西式立柱,门楣上刻有清末要臣那桐的手迹“清华园”,古典优雅的校门成为了清华大学的标志 。1933年,清华大学扩建,修了 西校门,原校门便成为了“二校门” 。
1911年,清华大学定《周易》中的名句为其校训,后来缩成八字校训,那就是什么求告知,多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校训来源:源于周易乾坤二卦,卦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校训由来:民国三年冬,梁启超先生在清华演讲,讲题为“君子”,即以此辞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并把此二卦辞作了如下的诠解: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 。人之生子世犹舟之航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 。如必顺风而后帆,登岸无日矣 。”
“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 。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 。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盖惟有容人之量,处世接物,坦然无所芥蒂,望之俨然,此所以为厚也,此所以为君子也 。”
梁启超又引申勉励清华学生说,“清华学子,荟中西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之鸿儒,集四方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设或不慎坏习,惯之传行,急如暴雨,则大事偾矣 。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则民国幸甚矣!”
此次演讲以后,清华大学即以此八字为校训,作图制徽,永久流传 。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时候定的【清华的由来,清华大学大礼堂的由来?】清华大学的校训是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概括成的校训 。
梁启超到清华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
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