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的由来,河南鹿邑枣集的由来?( 二 )


据查阅文献来看 , 河南梆子早在19 世纪末就有女伶参加演出 , 30 年代初 , 河南梆子的角色逐步演化为以女伶为中心 ,  河南梆子的表演焕然一新 ,  无论是从剧目、音乐、演员装扮以及唱念做打方面都产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 。在唱腔上 , 最大的变化则是讴声、赝腔的逐步消失 ,  定弦为适应女声音域使男声唱腔由原本的高弦低唱转换为低弦高唱 , 定调由G 调降为E 调 , 整整降了四个半音 。
三、河南梆子与莱芜梆子之异同
莱芜梆子与河南梆子一样 , 通称为讴戏 。莱芜梆子是以莱芜、泰安、新泰三地构成的三角地带为其中心活动区域 , 南达泗水 , 东至沂水 , 东达淄博 , 西至长清 。而河南梆子豫东调的势力范围向北去 ,  由平调流行区域向东走 , 由莱芜梆子边沿向西、南行 , 正好是曹州梆子的基本区属 。
关于莱芜梆子的历史起源 , 据历代老艺人相传 , 最初是由莱芜一带唱弦子戏的艺人来到河南境内学会了河南梆子 , 这些艺人回到莱芜用大板胡的外弦“3”和内弦“6”进行伴奏 , 并加上弦子戏原有的三弦和月琴 , 这样就形成了莱芜梆子 。笔者试以两种梆子腔异同之比较来探究两者之关联 。
莱芜梆子有“讴”声行腔 , 故名“莱芜讴” 。河南梆子有“讴”声行腔 , 故名“河南讴” 。两者演出的传统剧目上基本相同 , 演出之前 , 延续了宋元时期先“开呵”的习惯 , 打完“头通”之后 , 副未须生出场 , 念几句道白 , 随后引出一段慢板 , 大多由“昔日里有个二大贤”开始唱起 , 再唱到所演出的剧目 , 然后向观众介绍剧目的梗概 , 这样的一种演出形式一直沿袭至建国前夕 。两者唱腔都很高亢、激昂 。在莱芜梆子中 , 其主弦是大板胡 , 以往定弦为外弦“3”和内弦“6” 。在河南梆子中 , 其主弦是二弦 , 以往定弦为外弦“3”和内弦“6”;两者过去都用月琴和三弦作为伴奏乐器 。

鹿邑的由来,河南鹿邑枣集的由来?

文章插图
莱芜梆子里旦角唱腔尾音用假声 , 而河南梆子以往的旦角唱腔尾音用假声;从两者的节奏节拍上看 , 都运用散板、慢板、二八板及流水板这四大板类 , 也都运用滚白、金钩挂、呱嗒咀等作为从属 。两者在慢板起唱前都会有一句散板作为引子 。两者的在慢板过门上 , 拍数相等 , 且旋律相似 , 都是一板三眼;慢板唱腔每句起于中眼;莱芜梆子中慢板唱腔韵脚音大多落在“6” 和“5”上 , 在河南梆子中慢板唱腔韵脚也多落在“6”和“5”上;莱芜梆子唱腔与伴奏之间的关系是“高拉低唱” , 河南梆子中的分支豫东调曾经也是“高拉低唱” , 而平调至今仍是“高拉低唱”;两者中多数曲牌相同 , 锣鼓经、叫板、簧头类似 。从上文中两者的比较 , 我们不难看出 , 莱芜梆子在很多方面都和发展中的河南梆子相同 。
四、河南梆子与秦腔之异同
接下来 ,  我们再来看河南梆子与秦腔进行比较来探究两者之间的关联 。河南梆子与秦腔的剧目都是相同的 , 而且在唱词上也十分近似;两者唱腔都很高亢、激昂;秦腔在乐器的伴奏中的二弦和月琴使用的是牛筋牛皮弦 , 以往河南梆子在乐器的伴奏中的二弦和月琴使用的同样是牛筋牛皮弦;两者都因二弦发音尖细 , 把它作为文场的领奏乐器;秦腔的慢板尾音带腔儿 , 以往的河南梆子各分支都带有讴声赝腔;两者均有“九腔十八调”之说 。
秦腔的唱腔有“十三咳” , 在河南梆子中有近似“十三咳”的“五音七辙”;秦腔的伴奏乐器有横笛、京胡、月琴 , 河南梆子在建国前期大多数班社有横笛 , 在板胡进入河南梆子之前 , 部分班社曾使用过京胡 , 以往均使用月琴;两者的月琴均使用牛皮弦 , 定弦均为“5-1”;两者二弦都定西皮弦 , 定弦为外弦“3”和内弦“6”;两者腔儿多附加慢板 , 通常是有音无字;在秦腔中“花音”和“苦音”也被人们叫作“硬音”和“软音” , 在河南梆子中也有“硬音”“软音”之说;两者在唱腔节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起眼落板;在“滚白”时 , 两者都不使用梆子;两者的慢板都是一板三眼 , 每句起于中眼 , 且大多为十字句 , 每句的第九个字大多填于头眼 , 大过门落在“上”时 , 演员起唱;无论是河南梆子 , 还是在秦腔中“黄板”“送板”“锁板”都是作为终止唱腔的代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