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的由来,河南鹿邑枣集的由来?

河南鹿邑枣集的由来枣集在鹿邑县城东北24公里 , 宋河两岸 。清末筑寨 , 形如枣子 , 曾设集市 , 故名 , 
老庄在鹿邑县城东北6公里处 。明代建村 , 原名李老庄寨 , 后张姓兴旺 , 改名为张老庄寨 。简称老庄 。(现已改为涡北)
太清宫在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 。春秋道家创始人李耳故里 。汉代建老子庙 。唐代扩建太清宫 。村以宫名 。
郑集 在鹿邑县城东南11公里处 。郑姓居此 , 后又成集市 , 取名郑集 。
王皮溜在鹿邑县城东南9公里 , 白沟河南岸 。传说 , 唐末村民王溜以贩卖皮货为业 , 人称王皮溜 。村以人名 。。观堂在鹿邑县城西南9公里处 。翟姓始居于此 , 原名翟家店 。清咸丰年间筑寨 , 为祈祷观音保平安 , 在南寨门楼上立观音塑像 , 遂改名观音堂 。简称观堂 。

鹿邑的由来,河南鹿邑枣集的由来?

文章插图
(一)河南梆子腔系源于河南本土形成
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命脉 ,  中原文化以河南为核心 , 早在北宋时期 , 戏曲已在河南形成 , 逐层向外传播 , 影响延及海外 。据史料记载 , 早在明代 , 河南开封已有天兴、义成、公义三个戏曲班社 , 这三个班社的演出活动区域覆盖了河南省内的大部分区域;据徐珂《清稗类超》中记载“北派有汴梁腔戏 , 乃从甘肃梆子腔而加以变通 , 以出之 , 非昔日之汴梁旧腔也” 。河南省本就有梆子腔这个“源” , 在发展中受到了外来戏声腔的影响并与之结合 。
(二)河南梆子腔与秦腔有血缘联系
据文献记载 , 明末李自成出潼关时 , 带有军戏“西调” , 据学界考证 , 此为秦腔进入河南之始 , 王镇南在《关于豫剧的源流和发展中》写道:“梆子戏根源从秦腔衍变而来……”;河南梆子腔中“靠调”的“下五音”尾音低落 , 与秦腔的音阶十分接近 , 所用伴奏乐器也与秦腔相同;往来艺人串班也使外来唱腔汇入河南梆子 。由于语系相同 , 风俗相近 , 河南梆子亦相秦腔演化 。
(三)河南梆子腔源于唐代 , 出自蒲剧
唐代设立的行政区“河中府” , 既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 , 此地在当时政治经济尤为繁盛 , 由于黄河漕运的交通便利 ,  是蒲剧由此传至河南的必要条件;据记载 , 自明初 , 山西省曾有大量人民移民至河南境内 , 戏由人生 , 戏随人走 , “槐调”的存在就是一个强而有力的证明;通过笔者的对河南梆子和蒲剧的比较 , 发现两者无论是在剧本、音乐以及表演方面都有类似之处 。
以上关于河南梆子腔源流的三种观点 ,  对我们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若要对这三种进行梳理 , 使之形成完整的体系 ,  俗话说“站在潼关头 ,  三省梆子响” , 恰好说明戏曲声腔的传播是“隔山隔水不隔音”的 。
鹿邑的由来,河南鹿邑枣集的由来?

文章插图
二、河南梆子腔的分支
由于各地风土人情、艺术环境、语言体系的不同 , 河南的梆子腔分化出了几个支系 。有怀梆、宛梆、平调、菏泽梆子和莱芜梆子等 。关于“平调” , 据老艺人说 , 这个名称是由于河南梆子变成了“二本嗓子”的唱法 , 为了区别这种“高腔高调” , 才有了这个新的名称 , 老辈的艺人原把它称为“大油梆” 。
平调的活动区域较广 , 南达鹿邑 , 东至菏泽 , 北至邯郸 , 西及卫辉 , 老艺人在谈及平调的起源 , 都一致认为其是“从南边过来的” 。从平调的唱腔和伴奏乐器方面来看 , 其比河南梆子腔更接近秦腔 。平调以大弦、二弦和三弦为主奏乐器 , 以二弦作为文场的领奏乐器 , 开场、喝场均使用大号助威 , 演员在唱慢板时 , 在第一句和第二句时带有赝腔(真声转入假声) 。这些方面都是现在河南梆子腔已经消失 ,  但却与秦腔相同的明显之处 。这并不是说河南梆子腔与秦腔关系较远 , 只是想说明河南梆子腔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京剧、昆剧的影响 , 并在形式上进行了革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