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的由来,介休义和堡的地名来历?

介休义和堡的地名来历介休市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素有“三贤故里”之称,文明史逾2800年 。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禄,与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 。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 。战国时期属魏国 。秦灭六国时,于魏赵边界休整,之后攻赵,秦代因此置界休县 。新莽时期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 。西晋,杜预臆说界休当为介休,晋武帝司马炎遂改界休为介休 。

介休的由来,介休义和堡的地名来历?

文章插图
介休市名字的来历200字介休市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素有“三贤故里”之称,文明史逾2800年 。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禄,与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 。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 。战国时期属魏国 。秦灭六国时,于魏赵边界休整,之后攻赵,秦代因此置界休县 。新莽时期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 。西晋,杜预臆说界休当为介休,晋武帝司马炎遂改界休为介休 。
介休的由来,介休义和堡的地名来历?

文章插图
介休的来历是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录,与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 。后,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 。
坐甑的由来坐甑(民俗类)为介休婚俗中非常重要的仪式,新人结婚都要“坐甑甑”,是介休的一种独特风俗 。
“坐甑甑”的整个仪式松弛有度,气氛欢快活跃,仪式中的每道环节,每个细节无不包含着对新人的各种吉祥寓意,表达着对新组建家庭未来生活的美好祝福,几百年来,该婚俗颇受当地人的认可,一直延续至今 。
介子山的来历即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之绵山 。又称介休山 。春秋时晋介之推隐居此山,故名 。《史记·晋世家》:晋文公偿从亡者,未及介子推,于是“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子推田,号曰介山” 。在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孤峰山 。
《汉书·武帝纪》:太初二年(前103年)诏曰:“朕用事介山,祭后土,皆有光应 。”即此 。
寒食的由来20字寒食节源于春秋时,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 。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
绵山的来历以及古今的变迁绵山是横贯山西中部太岳山的一条支脉,地处汾河之阴 。
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 。
绵山总体面积为294.75平方公里,现开发旅游区面积为54余平方公里,它集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道寺院革命遗址于一山,可谓“无峰不奇,无水不秀,无洞不幽,无寺不古,无景不典”,是山西省1987年首批公布的六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船窟由来船窟村位于市区东南,沿介休至出流山公路前行,过船窟桥不远,公路右边有船窟村牌,且到村水泥路与介出公路也连接 。该村东邻木壁村,南为苗沟村,西临甘草岭村,北是南坡村 。
该村地处土石山区,地势较高,据传,古时介休为晋阳湖址,该村位于湖岸,周围山丘呈一窟形,可避风袭,往来船只停泊于此,系舟歇脚 。又因村居山凹,形似山窟,故称:船窟 。村名由此而来
当地乡民称,先有船窟村,后有介休城 。这与人们口口相传的,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 。同一道理,因只有空出湖水,成一平川,才可有村,有城 。船窟村山崖顶端,拴船铁桩,因年代久远,桩体逐层氧化锈蚀剥落,今己无存,唯此民谣及千古传说为后人耳熟能详
遥想当年大禹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行至大湖南端,今灵石城西南约20里处,发现三湾口北,山峦间一道巨形石壁挡住湖水南下,禹王率众凿石开山13载,终打开石壁,湖水注入汾河,空出晋阳盆地,留下: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 。千古佳话 。灵石县:夏门、王禹、三湾口 。村名便由此得名 。介休船窟的村名来历,也印证了这一经久相诵的传说
船窟村有一乡民俗称寨子的地方,前些年是船窟大队的一小队,现乡民全搬在下头居住 。此寨子不仅是船窟村最早居民点,也可称得上介休最古老村庄之一 。漫步在寨子里,亲临目睹那些整条整条沙石垒砌的墙体,石磙,石碾……当年螺号的回荡,船工逗留于此的情景猛然间浮想在脑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