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肉的由来,卤百味的由来?

卤百味的由来卤菜最早是起源于四川,统称川卤,中国卤菜源远流长,种类繁多,风味各异,一直以它独有的形式在不断的超越与发展,在粤菜、湘菜、徽菜、川菜当中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而且不论城市乡间,放眼酒楼饭店、街边

卤肉的由来,卤百味的由来?

文章插图
八珍熟食名字的由来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历代都有“八珍”之说,乃是指八种珍贵的食材 。不过,八珍的内容不仅历代都不相同,而且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
最典型的莫过于元代的八珍和明代的八珍 。
元末学者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道:
“所谓八珍,则醍醐、麈沆、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 。”
明人张九韶所编的《群书拾唾》中记载了明代的八珍,同时这也是民间流传最广的八珍之说:
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xiāo)炙、猩唇、熊掌、酥酪蝉 。
不过,最初的“八珍”之说出自《周礼》,乃是周天子享用的美味,但究其实,“八珍”倒更像八种烹饪食品的方法 。
《礼记·内则》篇中详细地记载了“八珍”的名称以及烹饪方法 。
第一珍
“淳熬:煎醢加于陆稻上,沃之以膏,曰淳熬 。”
这是第一珍 。
醢(hǎi)是肉酱;陆稻即旱稻,种植在旱地里的稻,抗旱能力强于水稻;膏指动物油或植物油 。
将肉酱用油煎熬,然后盖在煮熟的稻米饭的上面,再用油浇淋,很像今天的盖浇饭 。
“淳”和“沃”同义,都是指用油脂浇淋的动作,这样做出来的饭,可想而知味道极为淳厚,因此这两个字也都可以当作饭味淳厚的意思;“煎”和“熬”也同义,都是烹饪的方法 。因此将这种烹饪方法提炼为“淳熬”的名称 。
第二珍
“淳毋:煎醢加于黍食上,沃之以膏,曰淳毋 。”
这是第二珍 。
将肉酱用油煎熬,然后盖在煮熟的黍米饭的上面,再用油浇淋,很像另一种盖浇饭 。
按照郑玄的注解,“毋”应该读作“模”,也就是“象”的意思 。淳毋的烹饪方法很像淳熬,区别在于一是稻米饭,一是黍米饭,故称“淳毋” 。
第三珍
“炮:取豚若将,刲之刳之,实枣于其腹中,编萑以苴之,涂之以谨涂 。炮之,涂皆干,擘之,濯手以摩之,去其皽 。为稻粉,糔溲之以为酏,以付豚,煎诸膏,膏必灭之 。钜镬汤,以小鼎芗脯于其中,使其汤毋灭鼎 。三日三夜毋绝火,而后调之以醯醢 。”
这是第三珍 。
这种烹饪方法最为繁复,真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是怎么想出来的!
“炮”在这里读作páo,一说指肉不去毛而加以烧烤,一说指将肉用泥裹起来加以烧烤 。“将”应为“牂(zāng)”,指母羊 。“取豚若将”的意思是:或者用小猪,或者用母羊来烧烤 。
“刲(kuī)”是屠宰,“刳(kū)”是剖开 。这是指将小猪或母羊屠宰并剖腹 。“萑(huán)”指芦苇一类的植物,“苴(jū)”是包裹,“谨”应为“瑾(jìn)”,用泥涂塞 。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将枣子填在小猪或母羊的腹中,然后用芦苇密密地裹起来,再用泥涂在外面 。
“擘(bò)”是击打,“濯(zhuó)”是洗涤,“皽(zhāo)”指皮肤上的薄膜 。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将泥裹起来的小猪或母羊烧烤,等外面涂的泥烤干之后,用手击打使干泥脱落,再用洗干净的手不停地加以摩擦,去掉小猪或母羊身上的薄膜和油脂 。
“糔(xiǔ)”是汁,“溲(sōu)”是用水调和,“酏(yǐ)”指稀粥 。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继承上一道工序之后,再将稻米粉用水调和成糊,糊在小猪或母羊的躯体四周,然后下油锅煎,锅里的油一定要淹没小猪或母羊的躯体 。
“钜镬(huò)”指大锅,“芗脯”指将小猪或母羊在小鼎中煮,煮成肉脯的模样,散发出香气 。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小猪或母羊煎好之后,放在小鼎之中继续煮,再将小鼎放进盛有汤的大锅之中,大锅里的汤一定不能淹过小鼎,否则汤水就会进入小鼎,败坏肉的味道 。
“醯(xī)”是醋,“醯醢”即指用盐、醋等作料调制而成的肉酱 。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锅下面的火三天三夜不能熄灭,煮满三天三夜,然后才能取出小鼎里面的小猪或母羊,吃的时候用肉酱调和 。
针对这一烹饪方法,近代学者尚秉和先生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一书中感叹道:“可谓费矣!然不知发明若干年,而后能制法繁复若此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