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意义你知道吗这是我听过的最佳答案

今天,我要推荐一本今年以来、尤其是这几个月以来,影响我最大的一本书——稻盛和夫的《干法》 。

工作的意义你知道吗这是我听过的最佳答案

文章插图
工作的意义你知道吗这是我听过的最佳答案

文章插图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还记得在“沟通”课程上,张志学老师谈及最近很流行的“去寺庙进修”的现象,他不以为然地说,不用专门去寺庙寻找“世外高人”,多和成功的企业家谈谈,收获会更多 。
我很认同 。不是说世外高人不能找,而是“到底是不是高人”这个分辨过程成本太高,还极容易受骗;而成功的企业家之所以成功,身上无不具备了各种优秀的品质 。
稻盛和夫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具备了看得见、有说服力的“成功”,而且把优秀的品质用可以践行的方法总结出来,最后,将佛教里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承和解说 。
可以说,他不仅身体力行着自己的的哲学,也做到了知行合一 。
因此,推荐他的书,并不是纸上谈兵的心灵鸡汤,而是能让人在困惑中有“顿悟”之感 。
这本书我很早之前就读到,当时没有特殊的感觉,因为当时自己的工作状态不够积极和精进 。直到今年,直到最近,我全心投入工作之余,产生了很多新的感悟 。
最近我再次随意翻阅,竟然发现很多新的感悟在书中早已得到了印证,只是曾经的我愚钝而不自知而已 。
成功不是工作的目的,只是顺带的结果一直以来,我可能对“努力工作”这件事,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之所以努力工作,是因为我要还各种贷款、要赚钱养家、以及实现自我价值 。
看起来没错,但这种价值导向的后果是,一旦目标阶段性达成,人就觉得空虚 。或者,一旦目标无法实现,人就变得焦虑,不停追问自己“什么时候才能买得起房子,赚到年薪百万,走向人生巅峰?“
稻盛和夫说,工作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这些世俗上的“成功”,工作的本质,是磨练心性 。
至于获得“成功”,只是在磨练心性的路途中,顺道收获的结果而已 。
一开始我并不能get这个点,直到最近,才慢慢体味到这其中的意味——
追求卓越,并取得卓越,成功就会不期而遇 。
稻盛和夫在书中举了他自己的例子:他毕业后进入一家快要倒闭的工厂,曾经想辞职却未能如愿,只好破釜沉舟地投入工作,钻研的还是他并不擅长的无机化学的领域(他大学学的是有机化学),并在不到25岁时崭露头角,成为无机化学领域的新星 。
此时再看曾经要辞职的念头,以及“自己的人生将会怎样”的烦恼和困惑,都奇迹般地消失了 。
以后,他接连创造奇迹,实现人生飞跃,他把这一切,归功于对待工作“极度认真”的态度 。
所以他在书中说,“极度认真工作可以扭转人生 。“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当你对一个问题冥思苦想的时候,答案往往在不经意间闪现 。这就是稻盛和夫所说的,极度投入、极度认真后,上天就会眷顾,让你有“智慧迸发”的瞬间 。
也因此,我重新理解了“天才是99%的汗水+1%的灵感”这句话——
小时候认为努力最重要;长大后认为那1%的灵感才是关键因素;现在,我才明白,这二者根本不可分割,没有99%的汗水,那1%的灵感可能永远不会到来 。
这才是“天才”与“平庸”真正的区别——每一个看似天赋的结果,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付出 。
先爱上自己的工作稻盛和夫讲到,一开始,他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甚至因为前途渺茫想辞职 。但等他真正投入、做出一番成绩过后,就再也没有之前的想法了 。
这让我想起《奇葩说》里关于“高薪但不喜欢的工作,还是低薪但喜欢的工作”辩论里,高晓松的总结 。
高晓松说,这世上没有绝对高低收入的工作,只有“能力高低的人”之分,能力高的人,无论做喜欢还是不喜欢的工作,都会做得很好,最后都会获得高薪;能力低的人反之亦然 。
看了《干法》,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那就是,与其去不停寻找“让自己感兴趣的事”,不如在现有工作中做出成绩,让自己先爱上现在的工作 。
那个时候再看自己想放弃的理由,都不再是理由 。
的确,人的“喜欢”与否,往往来自于“能否做好”的成就感 。当一件事能不断带来正向反馈,自然会“喜欢” 。所以,其实喜不喜欢的根源,在于“能不能做好”,而能力的培养比起兴趣的扭转,则更有章法可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