婵娟指的是什么?( 二 )


历史典故
屈原有两个学生——男为宋玉,女为婵娟
婵娟
《屈原》中婵娟的形象
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 。浮生萦云,她深明大义,爱憎分明,她热爱屈原,敬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她蔑视世俗的荣华富贵,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勇气 。在屈原遭到陷害的关键时刻,她始终和屈原站在一起,同黑暗势力作斗争,她与宋玉形成鲜明的对照 。她不幸误服了南后阴谋杀害屈原的毒酒,但她却感到莫大的安慰,因为她把为救屈原而死看作是为祖国献出生命,看作自己毕生最高的理想 。
婵娟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人物 。作者创造她是把她当作“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写的 。在艺术构思中,作者把婵娟作为屈原形象的补充和烘托,力求以婵娟的诗魂来展现屈原辞赋的精神,婵娟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 。
屈原和婵娟的故事
郭沫若先生的话剧《屈原》:
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反对腐败,推行仁政,对外主张联合抗秦,遭到贵族大臣上官大夫靳尚等的反对 。靳尚利用怀王的昏聩及南后的贪婪,收受贿赂,与秦使张仪同流合污 。张仪游说以600里地归楚为饵,诱楚绝齐亲秦,受到南后的款待 。他们为除屈原,在一次预谋好的酒宴歌舞上,南后佯装酒醉,倒向屈原,屈原无奈搀扶,适遇怀王临场所见,于是屈原被诬革职,囚禁太庙 。
屈原的学生婵娟,崇仰屈原爱国的政治主张,闻师受陷,四处寻找,好容易在太庙重见时,已是饥寒交迫,屈原以酒为婵娟暖身,谁知酒中有毒,婵娟身亡 。屈原悲愤填膺,长啸天问,并把题有桔颂的纱巾覆盖婵娟身上,以作祭奠,在旁监禁的卫士深为感动,救出屈原,火烧太庙,共谋救国大业 。
诗句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 。“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
婵娟
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味深长,传为佳句,“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婵娟指的是什么?】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都可以互相参看 。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 。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