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其还也”的“其”字是什么意思?

【“吾其还也”的“其”字是什么意思?】

“吾其还也”的“其”字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1、“吾其还也”的“其”字表示祈使语气,同时带有商量的语气,可以翻译成“还是” 。
2、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
3、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
扩展资料
1、《烛之武退秦师》讲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
2、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 。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 。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圆满 。
3、说理透辟,善于辞令 。这篇文章,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 。这个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须着意描绘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 。从这点来说,它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
4、《烛之武退秦师》这篇的题目是后加的,本是左传僖公三十年的一段历史,但这个题目起的挺好 。主谓宾齐全 。一边是一个人,烛之武,一边是秦师,力量悬殊 。动词是“退”,一个人定然不是力敌,而是智退,那如何智退?题目中就充满悬念 。
《孙子兵法》里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烛之武的这次退兵,可以算得上是上等策略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