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两难全是什么意思


忠孝两难全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忠孝两难全是一个组合词,意思是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不能十全十美 。
一、忠孝
释义:受忠于君国,孝于父母 。
引证:(明)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伯应(袁可立子)真忠孝人也 。”
译文:伯应(袁可立子)真是个忠于君国,孝于父母的人 。
二、难全
释义:难得十全十美 。
示例:自古忠孝两难全,精忠报国效岳飞 。
扩展资料
忠孝两难全的反义词—忠孝双全:
释义: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 。
引证:老舍《赵子曰》第二十一:“老人撅着胡子告诉他:‘忠孝双全,才是好汉 。’”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典故: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沈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 。”
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 。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 。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
古人常说“忠孝不能两全”,意思是:一个人活在世上,或者为国家尽忠,或者为父母尽孝,二者只能选其一,无法兼顾 。“忠”和“孝”都是为人处世的优良品德,却必须选择一个、舍弃一个,真是让人头疼的两难抉择 。
四川邛崃山有条山路叫“九折阪”,回曲九折,崎岖险峻,经常发生车毁人亡的惨剧 。西汉年间,有个叫王阳的官员,经过“九折阪”时,异常恐惧,不禁感叹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怎么能在这样危险的地方行走呢?”当即称病辞官 。西汉末年,有个叫王尊的官员,也经过“九折阪”,他看到地势险峻,就问随行的下属:“这是不是王阳畏惧的那条路?”下属说:“正是 。”王尊告诉驾车的人:“走快点!王阳是孝子,我王尊却要做忠臣!”于是,后人把王阳、王尊的故事称作“阳孝尊忠” 。
在这里,“忠”和“孝”(或者说“忠臣”和“孝子”)似乎成了互相对立、不可调和的两个极端 。其实,“忠”和“孝”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古人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就是这个道理 。选择“忠”,或者选择“孝”,都不能算错误 。忠臣可敬,孝子也同样可敬 。究竟选择什么、舍弃什么,关键在于自己的心目中“忠”和“孝”哪一个置于首位 。
儒家经典《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所以王阳选择了“孝” 。
《孝经》又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就是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事父母之“孝”应该转化为事君之“忠” 。这是在提倡“移孝于忠”,“忠”成为政治化的道德 。在家尽孝,事君尽忠,是士大夫立身的道德准则 。所以王尊选择了“忠” 。
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历代帝王都会要求臣下选择“忠” 。他们经常自我标榜“以孝治天下”,那是说给别人听的,他们最希望的是臣下的“忠” 。唐玄宗亲自为《孝经》作注,他说:“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 。”士大夫不能只在家尽孝,更应该事君尽忠,“忠”成为衡量政治化道德的尺度 。危难关头,当“忠”和“孝”无法兼顾时,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忠”而不是“孝”,“孝于家”应该让位于“忠于国” 。
颜真卿也特别强调“忠”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议东都留守韦陟谥号,太常博士程皓谥为“忠孝” 。时任刑部尚书的颜真卿,立即反驳说:“出处事殊,忠孝难并 。已为孝子,不得为忠臣;已为忠臣,不得为孝子 。故求忠于孝,岂先亲而后君;移孝于忠,则出身而事主 。”(《驳吏部尚书韦陟谥忠孝议》)在颜真卿看来,忠孝不能两全 。孝则在家养亲,问寝问膳;忠则出仕事君,以身许国,势必无暇顾及养亲,所以说心可并存忠孝,而实际上难以两全 。作为士大夫,既然出仕,理当以天下为己任,以忠为念,则已无暇孝亲,所以说忠臣就不能做孝子 。颜真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不计个人安危,忠而殉难,堪称忠君报国的千古楷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