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时期,朝珠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官员都要带着?


在清朝时期,朝珠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官员都要带着?

文章插图
根据史料记载可知 , 清代的朝珠源于藏传佛教的佛珠 。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 , 清朝政府就已经开始奉行支持藏传佛教的政策 , 并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 , 各级官吏将领也把佛珠当做礼品进贡 。后来作为清廷冠服佩饰标准的朝珠 , 其样式就脱胎于藏传佛珠 。
戴朝珠是区别各级官员的官阶,跟头上戴的乌纱帽,朝服一样,是区别官阶的三大象征 。
朝珠 , 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 , 朝珠共108颗 , 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 , 大珠共四颗 , 称分珠 , 挂在颈项垂於胸前 。朝珠 据说象徵著四季 , 而朝珠的质料也不尽相同 。由於清朝皇帝笃信佛教 , 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 , 另外侍卫和京官等 , 均可佩挂朝珠 , 并且可作为皇帝所赏赐的物品 。
朝珠两旁共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 , 另一边两串 , 名为"纪念";戴法男女有别 , 两串在左一串在右为男 , 两串在右一串在左为女 。另外有一串珠垂於背 , 称背云 。
 中国的珠子文化源远流长 , 清朝的朝珠更是特别的讲究 , 这里面有官家的体面 , 有森严的等级制度 , 代表着大清王朝的礼制 , 丝毫乱不得 。
皇帝 , 宫中的朝会大典 , 明黄色朝袍佩挂东珠朝珠;天坛祭天 , 蓝色朝袍佩挂青金石朝珠;地坛祀地 , 明黄色朝袍挂蜜珀朝珠;日坛朝日 , 红色朝袍挂佩红珊瑚朝珠;月坛夕月 , 越白色朝袍佩挂绿松石朝珠 。
朝臣 , 凡朝珠 , 王公以下 , 文职五品 , 武职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卫、公文、福晋以下五品官命妇以上均得用 。
对于有些文吏 , 如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承、助教、学正等人 , 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也可以悬挂朝珠 , 但礼毕即不准使用 。平民百姓 , 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使用朝珠 。
朝珠也是表现大清皇室对于上天的信奉 。众所周知 , 清朝佛教盛行 。而皇室又是借着上天的威严来治理黎民百姓 , 所以必须要依靠一个信仰 。
如此一来 , "佛教"便成为了统治者的一个"统治工具" , 借用佛教来稳固朝政 。既然佛教有利于朝政的统治 , 那么统治者自然是要以身作则的 , 所以这朝珠也是经佛珠改良而来 , 也可以看做是对"佛教"的虔诚以及对上天的敬重了 。
朝珠非常的美观 , 清朝的朝珠用材选料都是很讲究的 , 通常可能会用到沉香木 , 雕瓷 , 翠玉猫眼石 , 南红玛瑙等较为名贵的玉石 , 再经过一些大师的加工 , 自然显得无比美观 。朝珠并不仅仅好看 , 它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 属于清朝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
清代官员脖子上的这串珠子 , 名叫“朝珠” , 跟和尚胸前挂着的“念珠”有点相似也有关联 , 因为朝珠就是由“念珠”演变而来 , 像朝珠的珠子一共是108颗 , 而108这个数字 , 在佛教中就是佛的象征 。
朝珠的颜色不同表示了佩戴者地位的区别:
明黄色丝绦的朝珠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有资格佩戴;
全绿色跟金黄色丝绦是王爷佩戴;
其他官员的则为石青色 。
【在清朝时期,朝珠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官员都要带着?】扩展资料
清代官员的朝珠 , 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跟坠角六部分组成 , 但有各种不同的材质 , 有着严格的佩戴的规定 , 也有其特定的重要作用 , 是官员地位跟身份的象征 。一般只有四品以上的武官跟五品以上的文官才有资格佩戴 , 民间百姓严禁佩戴且不可持有 。
朝珠的材质都是珍贵物质 , 包括玛瑙、珍珠、碧玺、珊瑚、玉石、象牙、琥珀、沉香等等 , 不同颜色的丝绦代表着不同阶层的人物 。朝珠的大小质量代表了官员身份地位的高低 , 一般官职越高 , 朝珠珠子的直径就越大 , 朝珠就越长 。
古代官员见了皇帝一般都要行跪拜礼 , 这时朝珠就起到了它的作用 , 本来官员需额头触地 , 但有了朝珠的存在 , 朝珠碰地即可 , 所以朝珠越大越长 , 那官员跪拜的幅度就可以越小 , 这也可以看做是皇帝的一种恩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