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尔茨赴美见拜登,话题难绕开“北溪”,中国也在议程上?( 三 )


美国一方面试图通过《通胀削减法案》之类贸易壁垒削弱德国企业、产品在美国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又迫使德国减少在华经济的“存在感” 。这种“既要又要”,站在美国角度上当然乐见其成,对德国而言却是一枚十足的苦果 。
此外,在一些战略层面问题上双方分歧在弥合,但弥合速度和幅度都不理想 。
如早在奥巴马和特朗普时代,美国就一再迫使德国增加军费开支,俄乌冲突前德国始终推诿甚至反驳 。冲突爆发后,朔尔茨政府批准为德国国防军一次性追加1000亿欧元预算,并同意提高军费在GDP中的占比 。
但即便如此,2022年德国军费预算在GDP中的占比也不过1.5%,距离北约“指标下限”2%尚有相当差距,就更不用说和“美国新宠”波兰同期4%的数值相比了 。
美国当然希望借此次访问“再好好谈谈”,迫使摇摆不定的朔尔茨“踩几脚油门”,但后者显然不愿轻易就范 。

朔尔茨赴美见拜登,话题难绕开“北溪”,中国也在议程上?

文章插图



美国总统拜登 资料图
顾左右而言他的拜登政府
在美德贸易壁垒等问题上,拜登政府也并不愿多谈、深谈 。
在民主党基本面意犹未尽、共和党被特朗普话题“深度劫持”的背景下,今天的拜登政府连以往美国政要习惯性挂在嘴边的“贸易自由原则”都不敢多提 。和德国谈这个敏感问题,没有实质性妥协,外交层面不合适,真有了这样的妥协,国内党争层面又不合适 。既然左右不合适,索性尽量顾左右而言他 。
哪怕在援助乌克兰这个看似可以“放开谈”的共同话题上,两国政要的言论基调也有所克制 。
德国官员既要借“一揽子援助”向国内外“观众”炫耀德国“对美国的影响力”,美德最高领导人“私交”的存在 。尤其德国一向标榜“欧洲战略自主权”的切实有效,但又要注意避免损及美国颜面 。
而美国官员既不愿显示出“被盟友左右”的“弱势形象”,又担心在军事介入乌克兰事务中显得过于“自主”,会给国内政治对手抓到小辫子 。正因此,朔尔茨出访前,我们才看到了双方政要在“坦克军援话题”上被德国媒体称作“令人震惊的跨大西洋奇观”的反复改口和自相矛盾 。
德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成员霍夫认为,在乌克兰危机爆发、欧洲不得不更加依赖美国武力保护伞的背景下,“欧洲认为自己拥有独立战略自主权的想法,恐怕至少暂时不得不收敛”,即便欧洲经济第一大国德国,在双边议题上也势必更多服从美国的强势 。
就在朔尔茨行前,德国多位政要异乎寻常地在乌克兰等问题上向中国施压,甚至喊出“当前形势下中立也不行”这种“美国味”十足、此前绝少从德国官员口中听到的台词,恐怕是个明显的信号 。这可能预示着不仅在此次朔尔茨访问期间,此后一段时间内,德国的一系列涉外双多边政策基调,都将不得不随着美国指挥棒起舞 。
有意思的是,德国联邦政府发言人在朔尔茨行前表示,拜登和朔尔茨不会举行例行的会谈后新闻发布会,理由是“两人希望进行非常私密的交流”,而真正的含义恐怕是“如果不能圆满凸显共性,那还不如少说少错” 。
撰稿 / 陶短房(专栏作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