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的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大全( 二 )


重读《局外人》,是在尝试用正念技术关照体察回归自我,且略有体会之后的,读到了不一样的加缪和局外人 。
《局外人》读后感篇4
因为个人的经历,读来最能感同身受的就是开头讲主人公参与母亲葬礼的那一段 。他的每个想法都似乎是合情合理的(想着如何跟老板请假,看着美景想出去散个步),但这种“合情合理”却又透露出一种荒诞感 。因为世界的规则要求他这时候应完全被感性所主宰,而不能拥有正常理性的思维 。
加缪的局外人其实是一种能力的缺失 。做一个局外人其实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情,因为异己往往是社会生活中最大的罪过 。“自由”两个字听起来美好,但它同时意味着“孤独”,意味着放弃社会对人的帮助,只靠自己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从个人经历而言,我在做局外人的时候,往往得到的也不是什么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而是一种恐惧,一种对于自身缺乏融入局中的能力的痛苦和害怕 。当自身无法融入群体的狂欢,这种刻骨的惊恐与孤独无异于一种折磨 。
结尾让我觉得极为触动,因为最后作者写了主人公其实很痛苦 。这“痛苦”两个字,透露出了曾经主人公对世界有过的巨大的热爱和希望呀 。主人公如同一个赌气的孩子,试图说服自己接受世界丑陋又冷漠的本质,“局外人”的态度甚至带着点冷战的意思 。可到生命尽头,当世界真正向他证明它确实不值一爱的时候,他还是刻骨疼痛了 。如同曾经所爱非人,真情错付 。
《局外人》读后感篇5
这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人世间飘荡直至陷入深渊的故事:
在世俗的角度来看,默尔索是一个麻木冷血无情的人 。面对母亲的过世,他没有留下一滴眼泪,甚至第二天就去游泳会女友 。面对女友关于是否爱她的问询,他说这种问题毫无意义,或许不爱 。面对滥情的邻居惩罚情妇的要求,他说没有理由拒绝 。面对死亡审判,他像是一个旁观者,从容冷静,甚至是无所谓 。临刑前,他想的甚至不是害怕,而是应该有人来谩骂他才好,以免死的太过安静……
正是这样一个不入世俗的灵魂,偏偏生活在世俗之中 。所以周遭的人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样一个连母亲的死都无动于衷的人,这样一个与滥情之人为友的人,这样一个对情感漠然置之的人,预谋杀人岂不是都在情理之中?

于是本应该是自卫杀人的审判,竟不知不觉的变成了人性的审判,默尔索终究是沦为了约定俗成的世俗规则的牺牲品 。
抛开道德和先入为主的世俗观点,默尔索有错么,或者说罪该致死么?没有规定说亲人逝世必须表现出沉痛,也没有规定说遇到危险不能反击,更没有规定说默尔索必须生着一副圆滑的嘴脸 。
默尔索的死看起荒诞实则必然 。杀死他的不是刑刀,是他自己,更是这个世界 。
或许,这也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世界吧:世界是荒谬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独,没有意义 。虽然有些悲观,但道理和意义却是深刻的 。
《局外人》读后感篇6
和默尔索挺像的,常常旁观者一样理性地看着自己,在乎的事不多,其他事情可也不可 。过去的一切过去了就与我无关了,开心的不开心的我只是看着 。没什么不好,至少神甫他改变不了我的信仰,假装也不行 。
看电影时常会有这样的时刻:大脑一片空白眼泪却掉下来,要说哪里感动到了我也不清楚,也明明没有思考什么 。就在想啊,会不会是这样:看过的书和电影往往会描写一个场景里人们的情绪内心和反应,在生活里也会接触到观察到,久而久之在特定的场景下就会出现相应的情绪和反应,条件反射似的 。加缪这样“异于常人”的反应说不定才是真实的 。什么是正常的反应呢,人本来就很复杂,情感也不是拿出来表现给别人看的 。每一种情感都只有一个样子吗?结果却因此被视为十恶不赦 。查到挂科,内心毫无波澜,上课不好好听课临时抱佛脚也不认真,理所应当是这个结果,却总是会情不自禁想笑,大笑,为自己感到可悲吗,不清楚 。然后也会认真复习,准备补考 。一次错过了公共选修课最后一节课,没有领到期末考的答题卷,去找老师询问能不能补领,知道这个老师平素严厉,也自知理亏,所以在老师回答只能补考的时候说了声谢谢老师就转身走了 。“诶——你这个学生!”老师估计懵住了哈哈 。如果我在考场被误会作弊,被告上法庭,单凭前面这表现我怕是要被开除学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