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读后感1500字 情人的读后感5篇( 二 )


《情人》读后感4
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情人》
当你老了,皮肉在与地心引力的对抗中败下阵来,岁月撕碎了你曾经娇美的面庞,那些爱你青春欢畅时辰的人不再围转在你身边,那么,唯有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而这爱,不会随时间的消失而消逝 。
时光总是来去匆匆,在沙漏的流泻中,在行往目的地的路途中,在冬日的枯桠的缝隙中,不缓不急的穿过 。诚然,他是如此的从容不迫,从容不迫到我们都忘记了他的存在,于是忽然地翻开日历,发现圣诞即将来临 。一年两年,就是这样匆匆过去 。前些日子看朋友的相册,一页页地翻,从17到20岁,一岁不落,看到那些曾经稚气未褪的面庞,在一两年之后,已有了变化,成熟稳重渐渐匿于举手投足之中 。我蓦地感到有些恐怖 。岁月在脸上刻下一道一道衰老的痕迹,像一个冷面的杀手,无声无息地将我们引向死亡 。
杜拉斯仿佛并不具备完整叙事的能力 。《情人》更像是她一个人的喃喃呓语,文字支离破碎,仅仅作为情感表达的需要,在平静流淌的文字下汹涌的情感猛烈地冲撞 。那个白人少女受到的无可释放的家庭压抑,中国男人本性的怯懦,都从对方那里获得了弥补 。白人少女,从头到尾都不曾说出那个中国男人的名字,而电话那头的那个人却告诉她“他会爱她爱到他死 。”不得不爱,不能不爱,白人少女的出现之于中国男人,恰似枯冷无光的冬日里的盛夏,将他身体内所有冬眠着的情感释放出来,爱已经深入骨髓,随血液在身体内滚动,生命不死,爱情不死,即便身边是珠翠满头金玉满身的温顺妻子,那个身影却一直一直横陈在他的眼前 。一两年的相处时光已把从此以后的人生格调一一描绘下,故此,中国男人的爱是不死的 。
这是一个老人在耄耋之年的回忆 。那些被酒精,任性的生活充斥着的年少,在一个温暖的午后,被零零碎碎地从回忆里捡拾出来,锋利的,如刀般 。
生命势必屈服于时间 。而唯有那些真切的情感会一直存在 。
我们企求且期待着白首不相离,就算朝如青丝暮成雪,也可坦然 。
岁月忽已晚,仿佛能够看到那汉唐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续续弹着那些少年的情事,那鬓白的露丝说起曾经的那么一场动人心魄义无反顾的泰坦尼克号的爱恋,那命途多舛的班婕纾垂泪低吟着物是人非,王国维感慨着最是留不住的红颜辞镜花辞……
青春能几何?青春能几何?

或许因为如此,张爱玲才恐慌的宣言“八岁要梳爱司头,十岁要穿高跟鞋”,把所有所有,想吃的,想穿的,想用的,吃尽,穿尽,用尽,如果注定要老去,那么也要漂亮从容地老去 。
因为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流失,而唯有迟钝的人们,在失去青春之后才叹道“岁月忽已晚” 。
《情人》读后感5
一直以为,杜拉斯的小说无论是它的主题还是叙事,都并不是能轻易被读者接受或是被广泛阅读的 。但是我在大学时买到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情人·乌发碧眼》,已经是第11次印刷了 。如今又重新装帧出版,追捧的人依然不减当年的热情 。
6年的时间,一直不断尝试阅读这本书,一直不断缩小与这本书的距离,但到现在才发现,一直都和这本书保持着对等的距离 。如隔岸相望,早已彼此熟悉了解,但仍无法触碰 。
但或许,这亦是阅读杜拉斯最好的距离 。
不客气的说,杜拉斯绝对是一个自恋的作家 。因为小说中到处都留着她的影子,重重叠叠,支离破碎 。“小说有时比生活还真实 。”她说 。她醉心于回忆和叙述,对文字和词语产生迷恋 。这迷恋,使得她的小说充满了破碎的片段 。
极其简单的情节,在杜拉斯的笔下被分割成碎片,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述着简单的事实,被拆散、被打破,被割裂;而承载着某种不定的情境、状态的长句终于走到 尽头时却遭遇到猝不及防的质疑和否定 。散文诗式的段落让回忆、愿望、想象蔓延于文字的空隙之中,重新编织的画面,有了立体延伸的深度 。从而她的创作呈现一 种“无疆界”的状态 。她霸气十足,从不以读者为上帝,充满对文字占有的暴力 。破碎的语言,冷枯而尖锐 。她宁愿牺牲意义,也要保持文本的距离 。“写出艰涩 的,但是催人泪下的小说” 。她只与灵魂的契合者沟通 。
曾看到一个很精彩的比喻:杜拉斯就像成语故事里的刻舟求剑者,在横渡湄公河时,一不小心迷失了爱情,她永不疲倦的打捞着记忆 。她将爱人的形象刻在被太平洋的潮水不断冲刷的堤坝上 。她已经在这里沉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