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最想表达的是什么主题?

我在影评中写过 。
伟大的作品总是多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这一特点,文学,绘画,音乐、电影……都不例外 。
你读了《白夜行》,也许有感悟,也许有感动 。也许体验到人性丑恶,也许体会到爱和温情 。
当然,最浅显的是社会的黑暗 。
也有可能,只是纯粹的佩服东野圭吾的技巧 。
而技巧,又分为文字的干练或延绵,情节的收束,情绪的起伏,人物的塑造等等等等 。
除非你的功力能够超越东野圭吾,否则,无论你静下心来读多少遍,都会有收获 。
说句题外话,好书,是用来重读的 。

所以这一题不可能有正确答案,而且东野在创造小说时,需要考量的东西太多,不可能心中执着一定要表达什么“主题” 。
但是,我可以给你分享一下个人当初读《白夜行》的心得 。
先谈感悟,再聊技巧 。
第一次读《白夜行》,是在上初中时,满心思都在思考悬疑部分内容 。不停的找雪穗和亮司、雪穗和凶杀案、亮司和凶杀案之间的联系,在结局拨开迷雾时,豁然开朗,大呼过瘾!
还以为在细节处找到了破绽,沾沾自喜,后来才发现,自己找到的所谓的“问题”,只是因为我个人的阅历太浅,不明所以罢了;
渐随着年龄增长,不再对情节本身狂热 。顶多站在旁观者(警察)的角度,感慨一下两人的那种应该算是爱情的感情,顺便怒斥一下社会黑暗 。
重读《白夜行》时,大脑自动过滤了情爱等感性因素,聊聊理智的是非对错 。
亮司家庭并不温馨,又看到父亲意欲凌辱好友雪穗,这种巨大的冲击力对小孩子来说,其实非常可怕 。亮司的捅死父亲这一极端行为,注定了这孩子悲惨的一生 。

亮司这个孩子做错了吗?引申的新的问题是,他为什么会做错?
紧接着我们会把矛头指向家庭、社会 。
同样地,雪穗,一个美丽可爱、喜欢读书的小姑娘,却被母亲当做雏妓 。
他俩的三观,与正常人不同 。
看到这篇回答的人,基本上不会像男女主人公那样长大,我们对他们的境遇不可能感同身受 。我们遇到他们的情况,也未必能比他们做的更好 。
这两个孩子的成长,真的可以简单定性为善恶是非?
东野对于人物行为动机的处理,最高明的地方在于:主人公在成长 。
不是一个成年人面对生活的不幸而选择杀人放火 。
而是这世界从来没有对他们善良过,他们生在黑暗里,从未见过光明 。
我们指责他们不懂得面对光明,简直愚蠢 。
主人公做了错事,却是这个社会体系的种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我们能怨谁?

后来年龄增长,出现了一个新的理解 。
面对同样的境遇时,有人行善,有人作恶,根本原因在自己的选择,与社会关系不大 。
也就是说,主人公其实有无数次变成好人的机会,是他们自己选择作恶?
我又一次否定自己 。
这个新的理解是错误的 。至少在《白夜行》中是错误的 。
这个世界上的恶,杀人放火、伤天害理,都只能算是少数人做的恶 。而且这些恶也只是具体表现,不是根源 。
真正的大恶,是社会阶级产生的,而且不可避免 。我这么说题主可能理解不了,但总有一天你会明白 。
故事的最重要指向,是“上帝” 。
这个“上帝”造就了无数的环境,而极端环境中诞生的极端人物,无法根除 。
往大了说,是从两个孩子的角度,看到社会的黑暗和无奈 。
往小了说,个体的生存是无意义的,无论我们多么感慨,多么感动,那两个小人物,在几十亿人中间都不算什么,只不过是社会发展的牺牲品而已 。
这不是社会的错 。
社会不是人,不会犯错 。
只能说:这都是社会造成的结果 。
这种结果不会偏袒任何人,无关对错 。所以我在前文称之为“上帝” 。
这个社会永远都不会为个体的命运伸张正义,个体什么都不是 。社会在变的越来越好,但不好的方面会永远存在 。
就此打住 。
再扯就得聊到哲学了 。
下面聊技巧 。
其实原著中对雪穗和亮司两个人的描述,并不多 。都是一些冰冷的资料 。
雪穗上学,结婚,搬家,开店……顶多再描述一些言行举止 。这一形象其实是模糊的 。但只要到了结局,巨大的信息全部涌出来,再思考的她过去的种种行为,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一目了然 。
亮司就更隐晦了 。观众看亮司,几乎是在夜晚无灯时,发现前方有个人,初次以外,几乎一无所知(只有一些零碎的小细节,似乎能说明些什么,但又不能太说明什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