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二 )


《断章》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高超的结构手腕 。全诗四行,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

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这两个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分别来看各自只是一个肯定性叙述,告诉读者一种状态而已,很难悟出什么深意 。现在把这两个镜头并置在一起,构成一组并列蒙太奇,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在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个镜头中,还是这个“你”却成了被别人看的客体了 。这种主体与客体位置的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 。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如果从不同角度出发,用不同的参照物做比较,那么对处于同一种状态中的事物,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种对事物相对性的强调,只要不把它推到极端,与事物的绝对性相割裂,导致相对主义,那么对于破除人们孤立地、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还是有所裨益的 。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 。不过细细体味一下,这组镜头与第一组镜头还是略有不同的 。第一组并置的两个镜头都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 。第二组,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还是具体的,至于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只能是从想像中才得以展开的了 。它虚一些,令读者体味的余地就大一些 。李健吾先生很看重这“装饰”二字,认为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 。卞之琳先生在答辩文章中则称:“‘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关于〈鱼目集〉》)对李健吾先生的解释和卞之琳先生的辩白该怎样看呢?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 。因为凡优秀诗作都不是平面展开的,而具有多个层面,这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 。正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每个解都是方程自身所具有的,而不是出于解题者纯主观的想像 。同时这种不可穷尽性也只有在读者的审美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从而在诗歌中会有全然不同的发现 。这样说来,卞之琳先生的自白我们当然应重视,我们把这首诗的主旨解读为表达一种哲学上的“相对”观念,便是充分考虑到卞之琳先生的自白的 。那么对此诗的理解是否还可以有不同于诗人的见解呢?当然可以 。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 。李健吾先生透过诗中的两个“装饰”,悟出了诗中蕴含的“说不尽的悲哀”,也尽可以有他的自由 。正像李健吾先生所宣称的:“诗人的解释可以撵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释吗?不!一千个不!幸福的人是我,因为我有双重的经验,而经验的交错,做成我生活的深厚 。诗人挡不住读者 。这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 。”
《断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4~5题 。(共6分)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
B. 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
C. 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
D.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 。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
5、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