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断章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原是作者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 。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起来,表现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探求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断章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断章》教案
一.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
二.背景介绍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
三.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
2. 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 。
3. 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 。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
4. 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
5.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 。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
《断章》知识点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 。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 。
一、整体把握
阅读《断章》,你赞同哪个观点?
1、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
《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 。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
2、如果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该如何阐释?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 。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 。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 。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 。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 。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