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少岁,男子呢 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少岁

古代女子及笄一般是15岁 。古代女子到15岁的时候 , 用笈将女孩子的头发竖起来表示女孩子已经成年 , 是可以进行婚嫁的 , 所以古代女子的成年时间还是比较早的 , 在古代 , 女子成年以后是一定要遵从家族的选择 , 进行婚配的 , 没有自由爱情这一说法 。与此同时 , 古代的帝王为了让自己国家内人口繁盛 , 所以要求女子15岁成年以后就可以婚配 , 已完成国家繁荣的目标 。
生在古代 , 留什么发型十分讲究 , 那里隐含着一个少男少女的年龄密码 。三四岁至八九岁 , 一般是自然下垂的短发 , 这个年龄段统称“垂髫(tiao)” 。到了八九岁到十三四岁 , 男孩儿们会把头发分作左右两半 , 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 , 形如两个羊角 , 叫“总角” 。到了十五岁 , 男孩子们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 , 扎成一束 , 所谓“束发” 。发型自己说了不算 , 戴帽子更是事关重大 , 那需要一个庄严的仪式 , 就此宣告 , 你成年了 。
在我国古代 , 不管男孩女孩 , 一到成年就要举行特殊的成人仪式 , 改变发式 , 男戴冠 , 女配笄 , 分别叫做“冠礼”和“笄礼” 。
“冠”字从古文字形上看 , 最初是“用手戴帽子”的意思 , 由此演变为指帽子 。不过古代的帽子跟现在的不同 , 更像是头上戴的一种装饰物 , 而且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佩戴 。
【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少岁,男子呢 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少岁】 冠礼是古代为贵族男子举行的加冠仪式 , 以示成人 。具体做法是在宗庙中将接受冠礼的人头发盘起来 , 戴上礼帽 。《礼记?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 。意思是说 , 男子到了二十岁的时候 , 要戴“冠”并取“字” 。只有“冠而字”的男子 , 才具备择偶成婚的资格 。
《礼记?曲礼》:二十曰弱冠 。意思是说 , 二十岁时身体尚未强壮 , 但要举行冠礼 。因此 , “弱冠”一词就用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清代袁枚在《祭妹文》中写道:予弱冠粤行 , 汝掎裳悲恸 。大意是说 , 我二十岁左右前往广西 , 你拉住我的衣裳伤心大哭 。
我国古代对冠非常重视 。不仅男子成人时要加冠 , 而且冠一旦戴上 , 轻易不会摘下 。《左传?哀公十五年》中记载了子路“君子死 , 而冠不免”的故事 。讲的是孔子的重要门生子路在卫国期间遭遇政变 , 在激烈的战斗中 , 他冠下的丝缨被击断 , 就在他从容结缨正冠的瞬间 , 被人杀死 。子路因此被后人看作是为捍卫冠冕威仪而死的第一人 。
古代在戴冠这件事上不但尊卑有别 , 而且男女有别 。在唐代以前 , 妇女是不能戴冠的 。唐代以后 , 贵族女子才可以戴冠 。所谓的“凤冠霞帔” , 是只有贵族女子才有资格佩戴的装束 。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 , 女子的成年礼叫做“笄礼” 。《说文解字》曰:笄 , 簪也 。“笄”就是古人盘头发或者别住帽子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十五岁开始加笄 , 由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 , 插上一根簪子 。发式的改变意味着从此结束少女时代 , 已经成年 , 可以嫁人了 。
《礼记?内则》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二十而嫁 。汉代经学家郑玄对此的解释是: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 , 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 , 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后来 , 人们就用“及笄”一词 , 指称女子年满十五岁 。例如《儒林外史》:鲁老先生有个令爱 , 年方及笄 。而“笄年”是指女子初加笄之年 , 即十五岁 。例如白居易《对酒示行简》:复有双幼妹 , 笄年未结缡 。意思是说 , 我还有两个年幼的妹妹 , 十五岁了 , 还没有嫁人 。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 , 形容女子 , 尤其是年轻女子的年龄 , 有很多美好的词语 , 比如“豆蔻年华” 。“豆蔻”是一种形状奇异的美丽花朵 , 古人常用来比喻少女 。唐代诗人杜牧在《赠别》一诗中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 , 豆蔻梢头二月初 。这是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孩子 , 姿态轻柔美好 , 如豆蔻初放一般 。因此 , 人们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