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简介 重阳节的来历及禁忌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 。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来历及禁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 。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 。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 。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 。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 。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 。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
1、不能说节日快乐
九九重阳,九被认为是阳数,二阳相逢叫重阳 。九又是数字之中最大的数字,所以这一天也是大凶日 。按照中国传统之中逢凶化吉的思维转换模式,一系列节日活动是为了镇压住凶气而设立 。所以在这个原本是辟邪的日子里,说节日快乐似乎有些不妥,不如说身体健康或者全家平安更为恰当 。
2、忌送菊花
虽然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可别以为重阳节就应该送菊花 。菊花在老一辈心中是祭花,是赠给死者表达哀悼的鲜花 。若送一束菊花给老人,很可能让老人家很生气,误解你送花的意思 。
3、忌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回娘家

民间俗话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比如鲁西南地区的滕县一带,嫁出去三年之内的闺女这天不能回娘家,三年以后就可以回 。当然这只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全国其他地区一般是没有禁忌,可以回娘家的 。
4、忌行房事
男女交合必以时,才能达到阴阳调和,否则阴阳不调,不利于后代的繁衍,还会生出许多祸患 。“重九"是阳数之巅峰,过后则转为阴数,所以禁忌一切冒失的行为,小心慎行,房事也在禁忌之列 。
5、忌煮饭
传说“重阳不蒸粑,老虎要咬妈” 。重阳节是老人节,过节这天要让老母休息,不能因做饭而劳累 。当时没能把这个道理讲清楚,就拿这个俗语来吓唬人 。
浓浓九月,当我们了解完重阳节的由来之后,相信你一定会对这个节日中的民间习俗感兴趣 。在中国,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其中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等活动 。
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 。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
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 。
此外,重阳节也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等活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