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一语文教材电子版必修一 2021年高一语文电子版新修订教案五篇( 十 )


6.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点拨: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
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
7.大家这堂课心情怎样?
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心里感到压抑 。
七、总结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1.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 。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 。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
2、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_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
八、课后思考
比较《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5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 。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 。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 。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这是朱彝尊《_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 。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_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