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节气的来历及注意事项

小寒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285° 。下面是小编整理了小寒节气的来历及注意事项,来欣赏和学习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小寒的由来是什么
小寒节气是汉朝时形成的 。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中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
周朝和春秋时代的人们用土圭来测日影,也就是立竿见影,利用直立的竿子在正午时刻侧其影子的长短 。由此把一年中影子最短的一天定为复至,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两至中间(冬至到互至、夏至到冬至)影子为长短之和一半的两天分别定为春分、秋分 。
到了战国末期,即公元前239年,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节气(《吕氏春秋·十二纪》) 。至汉时,历时数千年,既反映季节,又反映气候现象和气候变化,能够为农枚业提供生产日程的二十四节气终于全部完备,其顺序和现在完全一样,并确定巧日为一节,以北斗星来定节气 。节气中的“气”字就是气象、气候之意,是古人主要观察了华中、华北地区每个阶段内所特有的气象或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后定出的名称 。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至今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

小寒养生注意事项
起居要保暖
小寒之后由于天气一天比一天冷,所以我们应该要注意做好保暖的工作 。在出门的时候要多穿一些,即使在户外待的时间短,也要注意带着口罩和帽子、手套 。如果有肩周炎、关节炎等疾病,那么还要注意保护好患处,不要让患处受凉 。
运动宜在日出后
小寒之后虽然天气比较冷了,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运动哦,适当的锻炼身体是好处很大的 。小寒之后我们应该在太阳好的时候去锻炼身体,不要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出门,这个时候寒气太大 。运动项目可以选择跑步、滑雪、健美操和太极拳等等 。
小寒宜调理肾脏温养阳气
小寒的时候虽然说说很适合滋补,但是补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并不是一味的大量吃滋补品效果就好,而是要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合的滋补品,并且用量上也要控制好 。要知道自己需要补气还是补血,如果吃太多滋补品,反而会有反作用 。
补气主要针对气虚体质

如动后冒虚汗、精神疲乏,妇人子宫脱垂等体,宜用红参、红枣、白术、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
补血主要针对血虚体质
如果有些女性朋友在小寒的时候来月经,出现头晕眼花、失眠、脸色发白、月经量少的情况,可以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和首乌等及时的给身体补补血 。
饮食应减甘增苦
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 。所谓“三九补一冬”,但小寒时切记不可大补 。在饮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葡萄干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 。
小寒节气应该如何养生
1、小寒进补因人施膳
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三季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既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养生目的 。在冬令进补时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