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气的来历及习俗活动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 。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北半球白昼达到最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至节气的来历及习俗活动,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
夏至的来历
【夏至节气的来历及习俗活动】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 。
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位于地平线之上,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昼范围最广的一天 。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在北京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 。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隆冬 。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 。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 。
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
夏至的传统习俗活动有哪些

1.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 。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礼乐的方式,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故《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
2.食夏至面
自古以来,民间即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民谚还曰:“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因夏至新麦已收,古人夏至吃面有尝新之意 。夏至面的做法,不是平常所吃的热汤面,而是过水面,古时候从井中打来清凉的并水,手擀面煮熟后,直接捞入盛满清凉井水的盆中,待面拔凉,捞入碗中,再浇上事先做好的调料和小菜 。古人炎热的夏天吃清凉的过水面,有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之用意 。另外,古代民间用细长的面条,比拟夏至白昼时间长,正如人们在过生日时也吃面一样 。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 。
3.食夏至饼
在古代,夏至之时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肉类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谓之“夏至饼” 。夏至这天,古时还有食麦粽之俗,而且亦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
4.夏至称人
在古代,夏至日称人,以验肥瘦,可求吉利,故古时夏至称人习俗,表达了古人祈求美好的强烈愿望 。

5.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这天,古时还有给牛改善伙食的习俗 。古人会在夏至日煮麦仁汤喂牛,据说牛喝了身体壮,能干活,不流汗 。
6.吃补食习俗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犬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 。古时民间便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古代官府也停止办公事 。
7.互赠消夏之物
夏至日,古代妇女有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之习俗 。《酉阳杂俎·礼异》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 。”扇,借以生风 。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这些皆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妇女以此相互赠送,来消暑避伏 。
8.吃馄饨
夏至这天,古代有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习俗 。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古人吃过馄饨之后,开始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健康成长,身强力壮 。
夏至吃狗肉的好处
1、狗肉营养价值很高,每100克狗肉含蛋白质14.5克,脂肪23.5克,可与牛肉、猪肉相媲美,而且含有钾、钙、磷、钠及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是理想的营养食品 。狗肉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入药疗疾的效用 。狗肉味甘、咸、酸、性温,具有补中益气、温肾助阳之功 。《普济方》说狗肉“久病大虚者,服之轻身,益气力 。”《本草纲目》中载,狗肉能滋补血气,专走脾肾二经而瞬时暖胃祛寒‘补肾壮阳’,服之能使气血溢沛,百脉沸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