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小说读后感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模板

读后感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流浪地球的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
【流浪地球小说读后感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模板】流浪地球的读后感篇1
这周,我读完了刘慈欣的一本科幻小说——《流浪地球》 。
早在三周前,我便在鲍仙的几次推荐下,去到电影院看完了同名电影《流浪地球》,其中的一句话“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令我印象颇为深刻,也提醒了广大司机们要规范行车才能安全回家过年 。
小说的背景,是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 。为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
电影中的结尾,是刘培强中校引爆空间站点燃木星,牺牲自己成功利用木星引力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向4 。2光年之外的比邻星进发 。而小说中的结尾则是截然不同,地球人分成了两派,“地球派”与“飞船派”,“地球派”主张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而“飞船派”则主张放弃地球,利用飞船将人类移居到别的星球 。两派打得不可开交,但最后“飞船派”却是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地球派”,关闭了所有的行星发动机,就在处死最后的5000名“地球派”的时候,太阳终于发生了氦闪,这时,已经晚了……
“看来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的确是一种奢求”这是影片中人工智能莫斯的最后一句话,也体现了人类是一种理性与不理性并存的矛盾体 。这也侧面写出了这时的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能独立思考的地步了 。
记得我是在一本科学类的报刊上第一次看到了《流浪地球》的文章,当时就引燃了我对科学幻想的兴趣,而报刊上只有短短的几篇,而刚好从下一期开始我就没有订了,我恨不得将作者刘慈欣给“抓”到我的面前,给我当面讲后续的故事 。慢慢的,我都忘记了这一本书,直到今年,同名电影《流浪地球》一上映,我便想去看看,当拿出鲍仙发的那条推荐的消息,父母才答应 。
这本书的作者刘慈欣简直把科幻描写得神乎其神,他把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宇宙紧紧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来不足为奇,可慢慢的品尝,才能尝出真正的味道 。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到科幻原来由许多不同形式 。如——塑造写地球上不可出现的人或生命体,如通过写我们的生活联系到不可思议的事……它让我认识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让我对科幻又一次燃起了浓厚的兴趣!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篇2
大刘和他的科幻小说近年来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科幻热,尤其是在《三体1:地球往事》获得雨果奖之后 。与大多数人一样,我知道大刘也是源于《三体》 。这部长篇小说堪称一部有关人类未来发展的宇宙史诗 。我个人认为,大刘在科幻小说写作中擅长架构宏大的宇宙图景和挖掘人性的本源,这些在《三体》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这些独有的能力也在我们今天要说的中篇小说《流浪地球》中被发挥到了极致 。
《流浪地球》已经被拍摄成了电影,而且将在二十几天后的春节档上映 。从目前放出来的预告片来看,影片质量还是很有保证的 。更有甚者,很多网友称2019年为中国硬科幻电影元年 。希望这部即将上映的科幻电影不让大家失望 。我今天想谈谈《流浪地球》这部小说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
《流浪地球》是以小说主人公第一人称成文的,可视为主人公一生的简短传记 。我个人认为,这种写作方法最大的益处就是很容易会让读者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主人公的经历 。
首先,我需要提及几点科学常识 。星空中所有的恒星(包括太阳)都是通过核聚变获取能量,转换为我们熟悉的光和热 。具体到我们现在的太阳,主要是氢元素通过核聚变生成氦元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内部的氢元素会越来越少,而氦元素则会越来越多 。于是总会有那么一天,氦元素在太阳中心区域聚集,并引发氦元素的核聚变(生成更重的元素),这个过程便被称为“氦闪” 。这绝对是太阳的灾难日,因为伴随“氦闪”,太阳将会释放出相当于其正常状态的百万倍能量,同时其半径将极大的膨胀,甚至超过目前的地球轨道 。换言之,当那一天来临时,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会被轻轻松松地抹掉 。幸运的是,根据我们最新的科学理论,太阳的这个灾难日是几十亿年之后的`事情了,我们暂时不用担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