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篇 杨绛《老王》读后感

《老王》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杨绛《老王》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 。
杨绛《老王》读后感 篇1
初读《老王》,已是初中的事了,老师说:初中、高中、大学都有这篇课文,不同的年龄读这篇文章会有不同的领悟,现在我就作为一名高中生,谈谈我读了这篇文章后的小小感悟 。
老王,贫穷 。他仅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为生,住在塌败的小屋里,没有什么亲人,有一只眼睛是“田螺眼”,另一只还有夜盲症 。生病了,花钱不知吃了什么药,总不见好 。老王,真是一个不幸者 。
老王,善良 。老王送的冰比他前任大一倍,冰价相等,“他没有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大概压根没有想到这点”,他送默存去医院却不肯收钱,他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在弥留之际,把好香油和大鸡蛋慷慨送给了杨绛 。这样的人少有了……
每当读到老王给“我”送鸡蛋和香油这儿,我的心都为之震撼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两只眼上都借着一层翳”,“简直像从棺材里倒出来的”“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岁月的年轮和病魔的缠绕让不幸者的不幸表面化,显得更加不幸,让“我”感到害怕,感到“不安”,感到“愧怍” 。生活非常拮据且病重的老王,却能慷慨地送给别人好香油和大鸡蛋,这些应该是他自己没有吃过或是舍不得吃的,即使他现在生病了 。老王真是一个好人 。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我”为什么会感到愧怍呢?字典里关于“愧怍”一词的解释为:因为自己的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作者认为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我”是不是因为觉得自己对老王做的还不够而感到愧怍呢?又或许是老王为“我”做的太多了?又或许是不幸者地不幸触动了“我”?
读了《老王》,读到了他的不幸,更读到了他的善良与朴实,再贫困也阻碍不了他的热心肠,现在这样的人真的不多了,当读到了老王,又给心上增添了一丝暖意,一丝感动,让我们也多为不幸者多做些什么吧……

杨绛《老王》读后感 篇2
今天我们学习了《老王》一课,学完之后,使我记忆犹新 。
《老王》讲述的是一个劳动阶层蹬三轮的故事 。老王从北京解放后,就蹬三轮 。因为是单干户,所以生意很淡,靠活命的就只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他的家境非常贫寒,没有什么亲人,只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 。
他的一只眼是瞎的,所以很少有人来坐他的三轮车,只有作者不嫌弃,每次坐他的三轮 。老王替别人送水时比别的人送的多一倍 。从这儿就仿佛看见老王,那淳朴、善良的身影 。后来三轮车已经太旧了,老王只好改运货物 。这样他的生意更差了 。
虽然这样,可命运就是折磨人,他生病了 。有一天,他来到了作者家,给作者家提了许多鸡蛋和一瓶香油 。第二天老王已经永远地走了……读到这儿,我的心为之颤动 。想到老王一生命运坎坷,到临死,却还不忘别人的恩惠 。试问一下,世上又有多少人像老王这样呢?很少受到社会眷顾的人却能够想到关心别和感谢他人 。在老王的眼前,我们似乎都很渺小 。
当今社会,许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幸运者更是对不幸者不屑一顾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每个人的待遇都不同,有的人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有的人则受尽命运的捉弄 。但社会不可能顾及到每个人,所以我们这些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让像老王这样的人越来越少 。
有句歌词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就让我们伸出关爱的双手,给像老王那样不幸的人送去温暖 。
杨绛《老王》读后感 篇3

杨绛先生的《老王》,我很早就已经读过 。
第一遍是粗略的看过,满心的感觉就是一个“好”,但究竟好在哪里,我却说不出来,那时的感觉真的就像性急的猪八戒狂吃人参果,大嚼大咽,还来不及细品其中的滋味 。
第二遍是听说有人要用此文来上公开课,翻开借来的课本,细细地读了一遍,然后洗耳恭听 。不能说别人上的不好,但当上课人充满激情地说,“杨绛先生对劳苦百姓的同情……”,心里却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同情”是什么意思?同情往往是居高临下的,带有某种先天的心理优越感,说句不中听的的,是一种施舍的情感 。杨绛是何许人也?她会用这样的情感来对待别人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