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篇 杨绛《老王》读后感( 二 )


第三遍是百思不得其解之后,夜深人静之时,又一次翻开这篇文章,用心地品味了一遍 。也许是寂静的夜终于沉淀了纷乱的思绪,心弦被悄悄地拨动了 。一个问题泛上心头:“杨绛先生为什么要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个“愧怍”从何谈起?回想公开课上,授课老师也提及这一句,并由此引申出了对主题的探讨:“对普通劳苦民众的同情” 。我却觉得,这个思路是对的,这一句的确是理解此文的关键句 。但引申的具体内容我不能同意 。这种“愧怍”并不是源自于“同情”!
那么到底是源自于什么?心头似乎一瞬间涌现了千言万语,待要捕捉,却又在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到底是什么呢?我长长地叹了口气,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什么杨绛先生会感到愧怍?愧怍就是惭愧,她为什么会惭愧?不可否认的是,老王的苦难、不幸与她并无关系,况且她自己也并不是一个“幸运”儿!苦思之下,突然一个词跃入脑海“无辜负疚”!就是它了!
杨绛《老王》读后感 篇4
杨绛所诠释的人道主义,无一星半点的矫揉造作,她只是用自然凝炼的文字记录下现实谱写的哀转音符 。那看似无风无浪的平静水面下,实则波涛暗涌,那是因为她将深沉的呼唤汇聚在泪珠与血水灌注的深海中了——尊重和平等——这上天赋予人类,却时常难以被理解并实践的美德!
幸运与不幸都非人们所能左右 。侥幸拥有前者的人,也可以是不近人情,甚至穷凶极恶的;而当后者接踵而至时,仍能保有淳朴善良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人,难道不更令人肃然起敬吗?当天赋和环境等不可抗因素改变了一个人的某段人生轨迹时,又何需多言呢?
幸运与不幸全都是人们左右的 。既生长在同一片土地,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同样用四肢——行走和做工,就有义务相互扶持 。当偶然得幸者将鄙夷的视线划开可怜人枯槁干裂的皮肤时,他就是打破命运中和谐平衡的愚者 。
世上联系人们的大概是幸与不幸,爱与同情,在真正的理想社会中,至少每人拥有它们的总和应该均等 。
杨绛《老王》读后感 篇5
【11篇 杨绛《老王》读后感】
老王,何许人也?一个底层的三轮车夫,一个身弱多病的老年人,一个平凡的人,甚至有些许卑微,些许愚昧 。但,正是这样一个社会底层的人,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人间真情,什么是笑对人生 。
老王,是世间的一颗微尘,一颗平凡的微尘 。纵观老王的一生,没有春风得意,没有惊人壮举,更没有豪情万丈,有的,只是随波逐流,只有命运留给他无尽的不公 。一人,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行走在繁华的首都,像只过街老鼠,努力躲闪尘世中人们刺痛他心灵的目光,为一天的温饱疲于奔波 。老王,一个底层的劳动人民,在这个都市里,过着卑微的一生,除了杨绛先生,无人关心,无人注意,至死,也无人陪伴,只有他的灵魂,继续忍受着漫漫的长夜,无尽的孤独深渊 。他的一生,轻于鸿毛,像极了一颗尘埃,一颗无人问津的尘埃 。
老王,一片叶,一片在狂风中无依无靠的叶 。家,心灵的港湾 。老王的心灵,却无依无靠,没有亲情的慰籍,老王便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 。他,是这个城市突兀的闯入者,在这个城市中单打独斗,彻夜品尝着孤独的滋味 。叶落归根 。他,却无家可归 。他这片叶子,注定无法“化作春泥”,只能独飘零 。
老王,一束光,一束在漫漫长夜中的黎明之光 。
作为一个极不幸的老人,他完全有理由自怨自艾 。但他没有,他选择了“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身世的不幸,他人的议论,对于他只是云淡风轻 。他没有“以怨报怨”,只是默默忍受着,用他乐观的心态慢慢消化着 。这个世界并没有给予他厚爱,他却燃烧自己的生命,为这个黑暗而混乱的世界带来温暖,带来幸福,用尽人生最后一份力量,为作者一家,送上了一份震撼人心的大礼 。
或许,某日,在街头看见一位朴实、善良的三轮车夫,那就是他了,那个三轮车夫老王,那个笑对人生、奉献至死的老王 。
杨绛《老王》读后感 篇6
这个双休日,姜老大让我们读一篇文章——《老王》,这是一篇感人的文章,使我印象深刻,看似无道理,其实隐藏着许多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
“我”时常坐老王的三轮,他几乎没有亲人,有一只眼是瞎的,因为这个,所以乘客不愿乘他的车,但是在“我们”熟识的当中,他是最老实的,而且他乐于助人 。后来老王得了病,“我们”送钱给他,他却坚决不要,千言万语他终于拿了钱可还不大放心 。后来他病越来越严重,老王在自己生病的情况下,把新鲜的鸡蛋和香油送给了“我们”,却没有告诉我们病情,也许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要在生活的最后时刻来感谢曾经一直关心和照顾他的人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