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的民俗文化


兔的民俗文化

文章插图
兔的民俗文化如下:
宋代陶谷《清异录·馔馐》:“犯羹,纯兔 。”兔为生肖,属犯,古人称兔肉汤为犯羹 。在汉族有生育忌兔肉的习俗,因为兔子豁嘴,所以孕妇妊娠时禁食兔肉,以免孩子出生时豁嘴 。另外还有赠兔画的育儿风俗 。画中有六个小孩围着一张桌子,桌上站一手持兔子吉祥图的人,祝受赠的孩子将来生活安宁,步步高升 。
古代汉族有“挂兔头”的岁时习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用面兔头或面蛇,以竹筒盛雪水,与年幡面具同挂门额上,以示镇邪禳灾 。在人们心目中,兔子是十分亲切、和善的小动物 。在古老的传说中,最早登上月宫的,除了嫦娥、吴刚之外,还有兔子 。这是古代人民美好的想象 。
由于兔子上了月宫,因此古时人们过中秋,祭月时必用“兔儿爷” 。每当中秋节的黄昏,一轮明月高挂天边,每家每户就都在庭院中设一香案,上面摆了月饼(又称团圆饼)、水果等供品 。此外,还有“月光马儿”和“兔儿爷” 。女人一一向月而拜 。祭毕,一家人围桌而坐,饮团圆酒,吃团圆饼 。这就是祭月的古俗 。
而这其中的“月光马儿”和“兔儿爷”是据《帝京景物略》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需;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 。华下月轮挂殿,有兔持杵而人立,捣药臼中 。约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粉 。”这里所说的“月光纸”,就是纸神马,即“月光马儿” 。
《燕京岁时记》说:“京师谓神像为神马儿,不敢斥言神也” 。这月光马儿,上部绘太阴星君,下部绘月宫桂殿及捣药的兔儿爷,彩画贴金,辉煌耀目 。可见兔在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事十分重要的,在古人们看来也有些神秘色彩 。
关于兔儿爷,《燕京岁时记》也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 。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
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 。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 。它虽为祭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兔子作为一种动物,已经神化,在中国人们的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成为了多彩华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
捏兔爷儿 供儿童祭祀用的;复活节小兔子;生育忌兔肉的习俗(兔子豁嘴)
作为承载祥和愿望的生肖,每一年的那只动物都被寄托了诸多美好寓意 。2011年的兔子也不例外,虽然在传统意象中,有关兔子的成语、俗语贬义居多,但民俗也在承袭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走进新时代的兔子,早已脱离“兔子尾巴长不了”“狡兔三窟”等解释,成为“兔飞猛进”式神采奕奕的吉兽 。
这种变化表达了2011众望所归的一种期盼 。
马未都观点:传统里有关兔子最好的说法是玉兔东升
谢景芳观点:兔子身上温情脉脉的特征被时代放大
■新商报采访人员王军辉
2011年,告别虎岁,迎来兔年 。兔年里,与兔子有关的坠饰、雕刻、玩具都卖得十分热火 。兔子素称瑞兔,被视为仁兽 。据说,在古代,兔是作为一种祥瑞动物而被人们崇拜的:《春秋》里记载说“玉衡星敝而为兔”,《瑞应图》里有话“赤兔者瑞兽,王者盛德则至” 。兔子身上有很多值得赞誉的美德,它聪明温柔又活泼,它奔跑起来轻巧灵动,且有着不凡的速度 。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中,兔子却是毁誉参半 。和兔子相关的成语与歇后语,什么“狡兔三窟”“兔死狗烹”“兔子尾巴长不了”……好听的真不多 。而有意思的是,当时光机器走到2011年,人们并不在乎这些,似乎只爱兔子的乖顺、温柔、善良,并在它身上寄托了纯洁、祥和等诸多希望 。
一只小小的生肖兔,历经千年文化变迁,被现代人赋予种种寓意,其实映射出的是当下人内心的一种渴望 。习惯了奔跑的人们终于明白,宁静、安详、幸福才是人生最本质的追求 。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中,并不是十分靠谱 。收藏家马未都先生针对兔子的生肖寓意,认为:“有关兔子最好的说法是玉兔东升 。月亮中有玉兔,太阳中有金乌,玉兔为月,金乌为日 。古语中说得含蓄:兔走乌飞,兔缺乌沈,兔起乌沉,说的都是日升月恒之事 。”恰如马未都所言,与兔子相关的成语好听的不多 。“兔死狗烹”比喻的是事成之后排斥甚至杀害有功之臣,“守株待兔”讽刺的是那些墨守成规不劳而获的人 。与兔子相关的歇后语也是如此,什么“兔子尾巴——长不了”“兔子坐上虎皮椅——六神无主”“兔子跑到磨道里——假充大耳驴”,兔子被奚落得够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