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级生 东野圭吾读后感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 二 )


恨不知所起,却深入骨髓,这才是最冷的人性 。有些人被恨支撑了一生,有些人被恨击败了生活 。有人说爱能给我力量,恨同样可以 。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让我们意识到了人性是如此复杂,复杂到我宁可毁了自己也要毁了你 。你我皆肉体凡胎,执念因何如此之深呢?分得清好意还是恶意,才能摆脱黑暗的境遇 。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3
在一个早晨,我读完了《恶意》,然后去厨房准备早餐,一边准备一边想着书里的情景,有那么一瞬间,有种后背发麻的感觉,你永远都不知道,人性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恶意 。
书中,善良的日高不遗余力地帮助少年伙伴,即便在学生时代被伙伴伤害过,也不影响他日后对伙伴那种真诚地帮助 。这个伙伴就是野野口,一个内心世界极其复杂的人 。或许他曾经也在心底感激日高的帮助 。但对于日高,他更多的是妒忌吧,妒忌日高比他强,比他优秀 。以致成年后,得知日高成名,主动去找日高,一方面得到日高的帮助,另一方面内心的妒忌远远超过感激 。后来,日高出版了一本又一本书,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最终,野野口内心的妒忌战胜感激,谋划杀害了日高 。看完书之后,我心里拨凉拨凉的,妒忌是多么可怕,它能可怕到让人不顾一切地去杀害对自己有恩的人 。
在《恶意》中,作者通过层层推理,向我们展示了人性背后的恶意,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校园暴力,直到今天,校园暴力仍然是一个残酷的问题 。再比如家庭教育,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重要,父母的言行总是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 。野野口的母亲就曾经在他面前,表达过对日高的不屑一顾,后来野野口对日高的一系列行为,谁说不是少年时代家庭教育造成的呢?
这个社会很残酷,也很现实 。事实上,在读《恶意》的过程中,我总会不经意地想到我的大伯,年轻时候的大伯,走南闯北,跟随好几位师傅,学了很多中医本领,后来回到家乡,偶尔给人治病,大伯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给邻里治病,基本都不收钱 。可是他的善良并没有感动别人,很多人不花钱把病治好了,还到处说大伯的坏话 。小时候,我总是不明白,那些人为什么要那样做,后来长大了,经历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我终于明白,那些人那样做,是因为妒忌 。妒忌让他们失去了做人应有的原则 。
《恶意》反映了社会的某些真实状况,在读它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言语,生活中有些人和事确实是这样 。我们最难防备的就是人性的恶意 。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4
之前,我阅读了东野圭吾的一本书《恶意》,虽然是第二次阅读,但我依然觉得百看不厌 。
故事主要说的是一名作家日高邦彦被害,他的妻子与好友野野口修发现并报警 。加贺恭一郎参加此次案件的调查,再经过分析后,发现这是野野口修做的,野野口修的动机是因为日高邦彦一直把野野口修当作影子作家来用他的作品以助自己成名,还将野野口修心爱的女子杀害,于是做出这样的惨案 。因为犯案动机合理合据,而野野口修也得了癌症,所以大家也将这可怜人的案子结了 。
一般的推理小说到这就结束了,但当我看到这时,书本还有很多页,于是我怀着好奇心继续看了下去,却越看越心寒 。
加贺恭一郎在后续情节中思考出几分不对劲,于是他继续调查了下去 。却在这样的调查中挖掘出一个黑暗而又足够真实的事实:野野口修用了一块块布遮掩住其他人的眼睛,这些布叫假象 。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因为故事真相是日高邦彦才是无辜的受害者,而真正的恶狼是野野口修 。他制造出假证据,即使在仅存的岁月中也要抹黑他昔日的好友日高邦彦 。而他的犯罪动机只是因为在年少时日高邦彦对他伸出的援手使他产生的自卑,以及在未来日高邦彦对他提供帮助时所产生的嫉妒 。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这句台词使我对这本书所描写的人性更加记忆深刻 。我也曾在网上看到过一段话,它是这么说的:“《白夜行》中的男孩子为了喜欢的姑娘不惜完全毁灭自己,而《恶意》中的野野口修只是为了自己的一种莫名其妙的恶意,杀害了一直帮助自己的朋友,但这还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野野口修穷尽最后的岁月也要玷污日高的整个人生,甚至杀害他,都只不过是一个开始的步骤 。”
是呀,人性就是这么可怕 。只不过是藏在心中的恶意,却是一场惨案的开始,这种就算我得绝症了,也要拉人下水的想法不得不让我感到心悸 。而最后加贺恭一郎在身患重症的野野口修做手术前,也给这个案子打下了终结的记号:

推荐阅读